首页  >  文化历史  >  心灵鸡汤
以前总是读不懂鲁迅先生!现在却看得泪流

2020-04-10 来源:古文观止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在教科书里躺了近一个世纪的鲁迅,作品收入语文课本最多时曾达31篇,却成为了大家的梦魇。这或许是“作家”鲁迅万万没想到的。

  从来没有哪位作家像鲁迅这样,如此嵌入历史,又如此备受争议。

 

  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是被高高挂起的“政治图腾”,为所有人仰视;他是不倒的旗手、永远的斗士,横眉冷对、直言正色,是他的标签。

  但有人说他是刻薄的“绍兴师爷”,无情的教化工具,最不幸的是,他还成为了一代年轻人的“噩梦”。

  那么,是鲁迅被高估了吗?当然没有。

  世界文坛称他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最大领土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也想提名他为候选人。只因他自认不配,拒绝了。

 

  鲁迅与许广平、周建人、林语堂等

  鲁迅被推崇至中国文学乃至历史如此高的地位,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强加于他的浓厚的政治色彩,窄化了他,让他的才华和思想,被大大低估了。

  今天,熊爷就想和大家聊一聊,被误解的鲁迅及其被冷落的小说。你所不知道的鲁迅

  鲁迅没有被高估,而是被窄化了,那么,“宽广”的鲁迅是什么样的呢?

  都知道鲁迅是个激昂的“文学斗士”,却不知他还是个全能型大才子,审美好,品味佳,头衔不少。

  翻译家鲁迅。他与弟弟周作人翻译的《域外小说集》,将英国、法国、丹麦、俄国等国的小说翻译成文言文,为中国译界划出了一个新时代。

  潮流设计师鲁迅。他是中国第一代书刊设计人。他一生设计的书刊封面多大六七十种,堪称中国现代书刊装帧设计的先驱。北大的校徽也由鲁迅设计完成。

  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的理想多么沉重,却不知他的爱情,也是一份难得的理想。

  一段无爱的婚姻,遇上一个灵魂伴侣,在流言蜚语中坚守真爱六七年,鲁迅才与许广平有情人终成眷属。

 

  鲁迅与许广平、儿子周海婴

  强硬的鲁迅先生,在爱面前,也有过“低到尘埃”的卑微。

  这才是真实的鲁迅。一个接地气的有人情味的人。

  以鲁迅的才情、文笔、经历、视野,完全可以成为沈从文、林语堂、周作人那样的作家,幽默、温和、冲淡的,但为何他选择成为了一名“文学斗士”呢?

  因为鲁迅有一个他人所无法企及的天分:对人性的世界级洞察。

  他说: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而他,就是那个痛苦的“醒了”的人。他的书写,注定离不开每个“人”。

  读鲁迅小说,读到的却是自己

  我们误解了鲁迅,自然,也误读并冷落了他的小说。

  由《亚洲周刊》联合全球各地学者作家联合评选出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高居榜首,为世纪之冠。

  显然,鲁迅小说并非我们在语文课本中理解的那样,尽是揭示封建礼教弊端、批判科举制等很OUT的教化作用。全球读者都在追捧的小说,当然是超越时空的最普世最有共鸣的。

  那么,鲁迅小说真正表达的又是什么呢?

  《狂人日记》《阿Q正传》只是在批判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腐败等问题吗?当然不是。

  狂人和阿Q,不只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也还存在。

  因为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狂人”,想砸碎这个不公的世界。但悲哀的是,我们又只能在表面上当阿Q,凭着那一点“阿Q精神”自我安慰,痛并快乐地生活着。

  《孔乙己》是揭示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毒害吗?是。但并非仅此而已。

  《孔乙己》读完,有种挥之不去的感觉,连老外读了心里都不好受。为何?因为我们都曾经是孔乙己——

  年轻时,曾胸怀大志地想投入这个大时代,曾怀着改变世界改变生活的梦想,最后却发现只是发了几句牢骚。

  《故乡》说的是改造旧社会吗?那为什么新时代的我们,读来,感受反而更强烈呢?

  因为离开了故乡,我们才真正明白鲁迅的“故乡”之意:当故乡成他乡,又错把他乡当故乡的孤独与唏嘘。而闰土,不就是那个与你渐行渐远的童年伙伴吗?

  快一个世纪了,鲁迅的小说如今读来,依然触动极深——说的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吗?他小说里呈现的人生百态,笔下的人物,在我们的生命里神奇般复活了。

 

  有人说,越接触社会,越了解社会,越觉得鲁迅说得对。生而为“人”的真实、局限和无限的孤独,鲁迅早早就在小说里做了预言。

  或许,现在才是我们读鲁迅小说最合适的时机。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