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心灵鸡汤
古人10句智慧箴言 句子很短道理很深

2021-07-04 来源:腾讯文化

01、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

这句话出自汉桓宽的《盐铁论》,意指要想种好粮食,就要不违农时;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因时制宜,审势而行。

“时”和“势”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也是人们必须遵循的处世之道。任何事物,包括自然的、社会的“事”和“物”,都是在时间、空间中展开和演变的,在因势、借势、趁势中发展和壮大的。比如“应时”“得时”对应的就是成功的结局,而“违时”“悖时”对应的就是最终的败局。“时”如此,“势”亦如此。中国人讲的“时”,绝不只是一个时间刻度和参数,而蕴含着“时势”,即事物发展的大势、规律,遵循它,事物就发展、成功,违背它,就会遭遇挫折和失败。

《商君书·禁使》中说:“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用蓬这个多年生草本植物因风而飘千里,比喻人必因势而成就大业。做人做事,只有顺应客观形势的“时”和“势”,在此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演绎出“非常之事”,成“非常之功。”

02、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此句西汉刘向的《说苑·政理》。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建立魏国,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理邺地,临行前,他叮嘱西门豹到邺地以后要多调查研究,不要轻信传闻:“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意思是,耳朵听到的不如亲眼看到的,亲眼看到的不如自己调查到的,自己调查到的不如亲自去做更准确。

西门豹到了邺地后,深入到当地百姓中了解情况,破除迷信,惩治恶霸势力。正是西门豹广泛深入调研,很快掌握了实际情况,避免了被蒙蔽的问题。同时,他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开渠,使大片土地成为良田,邺地很快就民富兵强,成为魏国的东北重镇。

很多事情,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看、亲自去实践来得可靠。

0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此句出自战国时期李斯所著《谏逐客书》。意思是,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那样深广。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吏,后从荀子学理政之术,学成入秦。公元前237年,李斯上《谏逐客书》,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他与王绾等人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典籍中,类似的表述还有很多,《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走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水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而荀子,正是李斯的老师。

任何事业,都是一截截垒砌、一寸寸夯实、一汩汩流淌、一方方润泽而成,只有坚持这种不舍弃细微功夫的精神,日进一卒,细大不捐,如此方能成就事业。

04、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

此句出自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务正》。大意是说:只要能够汇聚众人的力量,即便重达万钧的东西也不难举起来;善于运用大家的智慧,那么各种事情都不难做好。钧是我国古代的重量单位,我们常用的成语有“千钧一发”,按照汉代的重量换算,一钧等于三十斤。

葛洪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和医药学家,自幼好学。因为家里贫穷,就砍柴卖钱购买纸墨,晚上认真读书学习,有时为了求学询理,哪怕有千里之远,也要跋山涉水,一定要将道理学懂弄通。因此,众人称其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为号。

能够充分集聚、利用众人的力量和智慧,就可以无往而不胜,这是许多人成功的关键。司马迁在追思刘邦起家历程时说:“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只有聚集众力、发挥众智,方能坚不可摧。

0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此句出自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说不能坚持到底,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

战国时期,是个大变革的时代,诸家思想层见叠出,形成儒、法、墨、道等学说,也就是后世所称的“诸子百家”。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与孔孟相比,他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去认识和运用它。

为了说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荀子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体现着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而且很好地呈现了荀子作为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文章风格:比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通篇用排偶句法,令人应接不暇。

此启示我们一个人做任何事情,只要抱着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意志去做,就能够获得成功。

06、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此句出自《史记·乐毅列传》,意谓做事情既要有好的开头,也要有好的结尾;既要善于做事,更要善于把事做成。

“善始善终”向来是人们所推崇的君子之德,是为人、做事要贯彻始终的认真态度。“善始”即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善终”则是为人做事的终极目标,是需要以极大的恒心与毅力,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来达成的。

善作善成,是说为人做事以好的方式、方法、途径来取得好的成果。“善作”指的是会干、能干,“善成”与“善作”互为因果,“善作”方能“善成”。

善始而后善作,善作故能善成,善成方得善终。四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不忘初心、坚守信念,并持之以恒,广储厚积,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07、此章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

此句出自《孟子·告子上》。任何事情都有方法,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成功。这就如同教学,教师舍弃了方法,就教不好;学生舍弃了方法,同样也学不好。

讲究方法是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掌握并灵活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处事不惊、临事不惧,不为任何干扰所动,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08、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此句出自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二》。意思是说,人的衣食需要自己经营,只要付出劳动,努力躬耕的生活就不会将我欺骗。

幸福不会从天降,而是勤劳的结果,是耕耘的收获。《尚书·周书·周官》中有这样一句话:“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它告诉我们立志与勤勉对于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远大志向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也只是成功的一半——能否将其勤恳完成决定了成功的另一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有沉下心,俯下身,专心做事,始终如一,才能实现成功。

09、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此句出自刘向《说苑·谈丛》。《说苑》是西汉大儒刘向编撰的一部历史人物故事集,共20卷。其第16卷《谈丛》,内容为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集中反映了刘向的政治理想与治国方略。

在《谈丛》中,刘向提出:“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意思是,世间万物只要保住根本就能生长,人间百事只要符合道义就能成功。并称:“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义之所在,天下畏之。”认为倘能谨守道、德、仁、义,就会产生极强的感召力和向心力。

10、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此句摘自程颐《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程颐,洛阳伊川人,世称伊川先生,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

关于“学”与“思”的关系,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意思是说正确的学习方法,必须以思考为根本。思考了就能得到真知,不思考就得不到真知。进而他又指出:“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不深思就不能掌握道理;不经过深思而得到的知识,即令一时得到了,也容易失掉。此句亦见于《曾国藩家书》,故常被误认为是曾国藩的经典语句。

“二程”为何将“思”放到如此突出重要的位置?程颐答道:“思所以睿,睿所以圣也。”“思”是达到睿智、圣明的必由之路。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