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心灵鸡汤
看懂《易经》的人最后都变得不是自己了

2022-01-17 来源:腾讯文化

《易经》被人称之为天书,一本最难看得懂的书,甚至有人认为看懂《易经》的人最后都变得不是自己了。

如此神奇的书,今天我们来试着解读它。

易经

《易经》,是道家之母

《易经》包罗万象,毫无客气地说,《道德经》、《论语》、以及诸子百家的各家,都能从《易经》中找到影子。我们先说说道家学说。

《道德经》,是道家的鼻祖,其实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其内容,即规律。

《道德经》所讲的“道”就是“规律”,它囊括了自然规律、人与自然之间的规律、人的心理规律等等。

而且,《道德经》还阐明了一点,规律不是不变的,而是万变的,不同的人、事、物、有不同的“道”。

道德经

甚至,跟《道德经》同一个哲学观点体系下的《逍遥游》,还给出了具体的修道方法。

知道了“道”的原理后,就要充分利用这个原理,发挥人的最大潜质,这很容易理解《逍遥游》成书的目的。

《逍遥游》的观点是,人只要亲近大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程度,人就能变得无所畏惧、能力非凡。

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在《逍遥游》里,庄子列举了很多例子,都是在证明这一个观点,只要你无所求,就能无穷大,人没有欲望,喝露水都能活千年,来去自如,神仙一般。

这并非《逍遥游》故弄玄虚,他只是想说明,人不要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而已,如果违背了,事倍功半,反之,如果顺其自然,做什么事都能身轻如燕、事半功倍。

这跟《道德经》是同一个哲学观点的,都讲究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行事。

我们再来看看《易经》的思想,其实《易经》也在讲规律,而且有更为具体的关于规律的表述。

《易经》从天文、地理、人为等各个维度都在讲“规律”,它总结出来的“卦”,其实就是一个“规律”现象,不同的卦阐述了不同的规律。

是的,《易经》跟《道德经》的理论很接近,他们都是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他们 把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所以,《易经》早已把道家思想那些东西讲了出来。《道德经》只是在《易经》的基础上更加详细地做了个说明而已。所以《道德经》在《易经》跟前,可以说是个小跟班。

为何《易经》没法成为中国哲学鼻祖?

我们都知道,我国古代哲学以道家思想哲学体系为主,这点可以参考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而如此丰富多彩、高深莫测、实用好玩的《已经》却不能成为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为什么?

其实,《易经》没能成为主流是必然的,有几个原因:

1《易经》过于高冷。

《易经》的好冷是因为其内容过于深邃所致,古人很少人能研究《易经》,只有皇家书院的官员才有机会研究,江湖上只有奇才人士才去研究,而这些人通常来说,在普通人眼里,都不是人,是半仙,所以在古时,人们把能看风水和算命的人称之为半仙。

由于《易经》的难度,自然地跟普罗大众隔离开了。

2《易经》不讲道理,只讲实际运用

《易经》跟《道德经》的区别是,《道德经》讲道理,论述道理和佐证道理。

所以它天然地形成了哲学思想,即便它的思想来源于《易经》的方法。

而《易经》虽然比《道德经》更早地提及“自然规律”,但是它不理论,只讲具体的方法,教人该如何做才能寻找到“规律”。

一般而言,讲具体方法的,只能被人看成是工具,只有讲理论的才被人称之为思想。

就这样,《易经》跟主流思想格格不入,或者不被人当思想哲学看待。

所以《易经》无法成为中国主流哲学思想。

即便如此,人们能隐约感觉到《易经》的伟大,普通人也怀着好奇心想学习《易经》,奈何《易经》的内容过于深邃,一百个人学《易经》就有一百种看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机阅读都有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理解。

所以,《易经》至今为止,在人们的心目中,依然是伟大而神秘的存在。

而这也是《易经》能成为万经之首的原因,更有人说不要轻易阅读《易经》,因为读了《易经》,你就变成了另一个你。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