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梦里故乡
千万不要用这5句话安慰人 否则越安慰越糟

2020-03-08 来源:凯风网综合

 

    在生活中,我们对待别人应保持善良。当我们的朋友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和我们诉苦时,千万不要用这五句话来安慰他们,这五句话说了反而会越来越糟,下面我们来看看是哪五句话吧。

  1. 当初听我的就好了

  场景:

  你去一家心仪已久的公司面试,结果被reject(拒绝),没有收到offer。沮丧中,跟好朋友诉苦。

  好朋友这样安慰你:

  “哎呀,我不是让你在家好好提前模拟一下面试的吗?你当初听我的就好了,现在已经这样了,就别难过了。”

  你的内心戏:

  “就你厉害,就你有本事,我笨,我蠢还不行吗?没听你的话,你不是也没面过500强公司吗?我又不知道怎么模拟!”

  显然这样的安慰话在听者看来不过是马后炮,在显摆自己比别人高明,有先见之明而已。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根本不是安慰,而是在伤口上撒盐。

  此时,你可能更想得到这样的安慰:

  “这个机会的确很好,错过有点可惜,但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到底是哪个环节存在问题。

  是面试准备不充分,临场发挥不好,还是岗位不匹配?可以为下一次积累经验,好机会总会有的。其实被拒offer不一定是因为你的原因,很有可能这个职位人家内部招聘了,或者干脆取消招聘计划了。”

  这样的安慰既没有责怪对方,抬高自己,又缓解了对方因面试失败而产生的焦虑和挫败。 

  2. 我特别理解你

  场景:

  年度升职名单中,这次还是没有你,你鼓足勇气找领导要说法,领导敷衍道:“别急,下次还有机会。” 失望之余,你和其他部门一个同事吐苦水。

  同事这样安慰你:

  “我特别理解你,你的心情我非常懂,说不定明年就轮到你了。”

  你的内心戏:

  “你理解啥啊,为了这个升职,我加了多少班,比别人付出那么多,现在就这么被pass掉了,谁知道我心里的苦啊。”

  蔡康永在《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第30篇曾写道:

  一个人很难理解另一个人所受的苦。

  有时我们觉得轻松说一句“我很理解你”,似乎就可以体会到他人的情绪或处境。其实不然,在别人看来,那不过是某种程度上的敷衍了事。

  此时,你可能更想得到这样的安慰:

  “升职没成功的确让人沮丧,也许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却相信你很看中这件事并为此做了很多准备,你先冷静一下,咱们回头好好想想这事儿。”

  如此安慰没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伪同情,没有急于嘲讽挖苦,更没有指手画脚,而是真诚地表达认同,站在对方角度进行同理,并给对方心理上一定的缓冲空间。 

  3. 不就是….,没啥大不了的

  场景:

  你参加了一个职业资格考试,但是没通过,你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表达考试未过的失落之情。

  朋友这样安慰你:

  “不就是没过一个考试吗,工资也没少发,也不影响你的工作,没啥大不了的。”

  你的内心戏:

  “这个考试的确对我目前工作和工资没影响,但我可不是闲的蛋疼,把考试当玩的。没考过,我这不百耽误功夫吗,回头还得再考,谁乐意啊。”

  如此安慰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自说自话,考试对于安慰者来说也许真的不重要,因为ta没有为此付出时间,精力甚至金钱,但是因此就想当然认为这考试对别人来说也不重要,就太过于主观武断和刚愎自用了。

  此时,你可能更想得到这样的安慰:

  “这个考试的确不太容易过,尤其你在职复习,时间有限,就更加挑战。我看你的分数差的并不多,再加把劲,下回肯定能过。”

  如此安慰,认同了对方重视考试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肯定了对方为此付出的努力,并给予客观的鼓励,是比较妥当的安慰方式。 

  4. 不行咱们不干了

  场景:

  工作中被领导误解,替同事背了黑锅,你委屈无比,心情糟透了。

  男(老)票(公)这样安慰你:

  “这么不明是非的领导,这么缺德的公司,咱不伺候了,明天不干了!”

  你的内心戏:

  “不干了,你养我啊。我不过是和你吐吐槽,说出来痛快,可不是让你给我火上浇油的。”

  这种情况下你其实是在找一个听众,聆听你的遭遇和委屈,理解你所经历的这一切。

  你当然不可能为此马上辞职,更别说裸辞。其实说不定你已经想好明天如何应对和改善这种局面了,只不过还是希望有人愿意听你的诉说。

  此时,你可能更想得到这样的安慰:

  “替人背黑锅,说明你这个人很善良,我也很讨厌替人背黑锅。

  也许可以找机会,等领导心情不错的时候,主动找ta解释一下,说开了,消除误解也许就好了。今天你已经受够了,别想那么多,我们去看场电影吧。”

  如此安慰,一定让“悲伤逆流成河”的你感动不已,瞬间感觉那些委屈都不再重要,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让自己沉迷于自怨自艾,这不是最愚蠢的事吗? 

  5. 我就知道会这样

  场景:

  你帮部门团建活动订餐厅,结果到了现场才发现桌子不够大,椅子不够坐。正焦虑中,同事跑过来见状,想要安慰你。

  她是这样安慰你的:

  “亲爱的,如果没猜错,你肯定没有提前“踩点儿”,我就知道会这样,你经验少,也怪不得别人,别郁闷了。”

  你的内心戏:

  “我靠,是服务人员一再跟我保证场地够大啊,要是知道必须踩点,我肯定会来啊,还轮得着你在这说三道四的。”

  此时,你可能更想得到这样的安慰:

  “地方的确小了点儿,不过可以把扶手椅改成靠背椅,少占点地方,大家基本就可以坐下啦。下回咱们要是有时间,可以先过来实地看看。”

  这样的安慰,直接帮助对方解决棘手难题,将失误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因为没有直接质问和职责,对方对后来的小建议也会更容易接受,心里也会十分感激。

  写在最后:

  我们都愿意当好心人,在他人难过,伤心时,主动安抚和宽慰对方。

  然而如果不能设身处地替对方考虑,了解对方此时此刻的心理需求,一味埋怨指责,猛戳痛处,词不达意甚至冷嘲热讽,这样的“安慰话”恰似火上浇油,不仅不会让他人心情舒缓,重新振作,反而容易引起对方脾气的反弹和发作。

  用真诚和善良去安慰那些你在意的人吧,因为你的用心,他们一定感觉得到。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