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梦里故乡
曾国藩:一个人成功与否 与他交朋友的方式有关

2021-10-31 来源:腾讯历史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他交朋友的方式有很大关系。在腐朽没落、缺乏干事环境的晚清官场上,曾国藩能官至极品,封侯拜相,并在缺乏朝廷支持、地方官员处处掣肘的情况下,将强大的太平天国消灭,他靠得是什么?是朋友们的鼎力帮助。

我们在研究曾国藩的过程中,会发现他身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他善于交朋友,并且,他交的朋友,都非常有质量,大部分都是才德兼备的人物。

如何才能交到有质量的朋友呢?曾国藩在家书中,不厌其烦地向自己的弟弟们传授他的成功方法:先挑选环境,再挑选人。

下面,我们来一一讲解:

环境和交朋友有什么关系?

对于环境和交朋友的关系,曾国藩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金句:

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大有损,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

我们先来翻译这段话的意思:

在乡下没有朋友,实在是人生第一恨事,不仅对个人的成长没有好处,还大有害处,乡下一些不好的习俗会感染人,就像大家常常所说的一样,进入卖鲍鱼的地方时间久了,就被同化而闻不到其臭味了。

这句话,是曾国藩于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正月,写信给弟弟们的时候,所谈论的问题。此时的曾国藩,获得了他入朝为官以来的第一场升迁,社交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曾国藩的第一次升迁,就是人脉圈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在任何时候,人脉圈子都是一个人获得生存的环境,尤其是在官场和商场上,如果你的人脉圈子中,都是一些不如你的人,那么,你很难有所突破,很难取得成功。

曾国藩此时的人脉圈子,和他在乡下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别。这一时期,曾国藩的人脉圈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湖南籍的同乡圈子;一个是军机首辅大臣穆彰阿的官场圈子。

这两个圈子,都给曾国藩带来了好处。在同乡圈子中,曾国藩拜了湖南籍在京地位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理学大师唐鉴为师,向他学习程朱理学,使得他的学识水平突飞猛进,也成了一个理学大家。

这里要特别提示的是,曾国藩为何要去学习理学?因为清朝是以理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尤其是道光皇帝,他的理学造诣非常深厚,朝中凡是理学学得比较扎实的官员,都得到了重用。因此,曾国藩才刻苦钻研理学,让自己也成了一名有学识、能自律、有本领的官员。

在官场上,并非有本领就能得到重用,尤其是在腐败的晚清时期,有本领,不如有银子好使。没有银子的曾国藩,自然有办法,那就是混圈子。

由于和穆彰阿有一层师生关系(曾国藩会试时,穆彰阿是主考官),曾国藩常常去拜访恩师,两人迅速找到了喜欢古字画的共同爱好,一下子将彼此的距离拉近。曾国藩靠自己出色的对古字画的鉴定技能,走入了穆彰阿的圈子中。

可以想象,穆彰阿作为军机首辅大臣,官至一品,是权倾天下的人物,他的人脉圈中,自然是一些非富即贵的人物,曾国藩能进入这样的圈子中去,对他的地位提升怎会不大呢?正是在穆彰阿的提携下,曾国藩创下了清朝历史上连升四级的壮举。靠着穆彰阿的关系,他在朝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升迁如同坐火箭一般。

如果说曾国藩没有进入这两个圈子,对毫无背景的他来说,要想获得朝廷重用,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什么样的朋友才值得交往?

有了圈子,接触的人就多了,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值得去交往呢?任何一个圈子,都有忠奸之人,能不能识别,就完全靠个人的识别能力了。

曾国藩认为: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

其意思是说:人的一生的成败,都和朋友是否贤能与否有关,因此,交朋友时,一定要谨慎。

曾国藩后来成为湖南团练大臣,之所以能在短短时间里建立一支军队,靠得都是朋友的帮助,比如罗泽南、郭嵩焘、彭玉麟、左宗棠等等,都是他在青少年时期交往的朋友。而这些人,在曾国藩创建湘军时,都给予他无私的帮助。

曾国藩交朋友的目的,和很多人都不同,他在家书中告诉弟弟们:

盖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

这也是曾国藩总能交到高质量朋友的原因,他交朋友的目的,是让朋友们匡正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为了标榜自己。

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也难免会被喜怒哀乐所伤,此时,如果有朋友能纠正你的错误,就能让你越来越强大。

交朋友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强大,如果你每日只想获得朋友的帮助,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获得成长。

从曾国藩交朋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要想交到有质量的朋友,就一定要挑选环境,只有进入不同的圈子,才能认识更多的人。

二、并不是认识的人越多,朋友就越多。有了认识他人的圈子后,还要善于挑选,只有那些能匡正自己身上的不足,能鞭策自己成长、进步的人,才值得交朋友。

曾国藩交朋友的方法,你觉得有用吗?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