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梦里故乡
杜牧畅游江南抒写了一首名作 尽显才子不凡气度

2021-11-05 来源:腾讯网文化

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因为才不经用,他常对人生采取一种放荡不羁、脱略形迹的态度。这位风流倜傥的才子经常在公务闲暇,出入秦楼楚馆,流连酒亭歌榭,仿佛一颗多情的种子。诗人理解那些青楼女子的不幸,甚至感慨才子与佳人同命,其实他只是宣泄苦闷,却因而落得薄幸之名。

杜牧的思想行为充满矛盾,往往是失望与希望交织,旷达与执着杂糅,深情与薄幸互见,报国与玩世并存,以至濒于人生虚无的悲观,流露出灰心颓丧的情绪。下面介绍杜牧畅游江南,抒写了一首名作,挥洒自如,尽显才子不凡气度。

润州

晚唐:杜牧

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杜牧一生的主要成就在文学方面,诗歌创作尤为突出。理想抱负的追求,与失志不遇的激愤,是他一生创作的基调;对国计民生的关切,与思想苦闷的宣泄,是他多数作品的主题。

诗人歌唱自己的壮志豪情,咏叹深刻的历史教训,抨击令人痛心的现实生活,抒写仕途遭际的不平。而这些无不出自他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也构成了其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更表现了很多进步士大夫复杂的思想状态。

这首诗是杜牧游览江南时所写,诗人途经润州(即镇江),看见沧桑场景,于是赋诗抒怀。开篇就显气势阔大,“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句吴亭,又称向吴亭,在润州官舍附近,诗人登高望远,眼前一片开阔,清秋美景纷至沓来,更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诗人很久之前就曾来润州游访过,此次故地重游,立刻激起他的万千思绪。作者放声高歌,心情激动,“千里秋、昔年游”,分别描绘了空间之广和时间之久,也彰显出诗人经历丰富,更委婉地抒写了作者感慨时光匆匆的惆怅之情。

诗人浮想联翩,这里的一草一木似乎还是那么熟悉,而不远处的古刹和浮桥也是多年未变,只是青苔寺尽显荒凉,而绿水桥边却变得热闹非凡,不仅酒楼林立,而且人来车往。

诗人一边叹息遗迹陈旧、无人光顾,一边又感慨世人都淡忘了过往,只在意当下的快活和自在。而那些穿梭于酒肆和青楼的人们,都毫不在意大唐王朝已逐渐走向衰落,战乱的烽火却在四周逐渐地蔓延,如此风流潇洒的日子不知能持续多久?

诗人慨叹润州境内的沧桑之变,于是不禁又开始抒发思古幽情,“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南朝的文人墨客谢朓、庾信等人秉性旷达,不拘行迹;东晋的名士王羲之、谢安等人更是风流倜傥,令人赞赏。

作者用“大抵、可怜”,简略地概括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才子,并以“旷达、风流”等颂词,表达出诗人对他们恬淡悠闲生活的羡慕和向往。

不过这些风流人物早已是过眼云烟,即使曾经为一时美谈,也只是文坛上的回忆,如今物是人非,他们也空留虚名。诗人想到这里,心中正觉惆怅,忽然一阵悠扬的笛声从远处传来,才子这才从沉思中回到现实。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尾联颇显苍凉凄切,一轮明月悬挂空中,月光仿佛从远古一直照耀到现实,也让诗人想到了东晋时的笛圣桓伊。一曲《出塞》令人伤感,让诗人驰骋想象、穿越时空,仿佛与古人对话,又从先贤那里得到启示,也让全诗尽显跌宕起伏,充满悠然不尽之意。

杜牧的这首七律挥洒笔墨,跌宕起伏,充满了深情和感悟,尽显才子的不凡气度。诗人自由地穿梭于古代与现实之间,时而与古人热情地交谈,时而又在遗迹前凝神沉思。他感慨沧桑巨变,惆怅世事无常,纵然眼前的润州繁华热闹,却无法让作者感到心情舒畅。

诗人站得高、看得远,触目所及不仅有千里秋景,还有百年变迁,更有对大唐王朝未来的担心和忧虑。诗人怀才不遇,正反映了封建统治的局限性,也彰显出晚唐诗人内心的煎熬和无奈!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