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岁时节令》 透过敦煌壁画看那时人们如何消夏

《敦煌岁时节令》 透过敦煌壁画看那时人们如何消夏

《敦煌岁时节令》 透过敦煌壁画看那时人们如何消夏

天下网商 · 2022-06-21 来源:腾讯文化

2018年,敦煌研究院开始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壁画和文献中涉及的饮食、音乐、舞蹈、服饰等内容与二十四节气相链接,用新媒体的方式将其一一呈现。这些内容大受欢迎,在互联网平台上获得了2000万次点击和100多万条留言。

2022年,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整理校订了原来的内容,还增加了200多幅壁画、彩塑和文献的图像资料,联合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敦煌岁时节令》,展示古人依据岁时生活的真实图景。

 

《敦煌岁时节令》

敦煌研究院 编

赵声良 主编 杜鹃等 著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用清凉井水洗脸、洗头、擦个身,小孩“能露就露”

今天是“夏至”。一个冷知识,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被确定的节气,不是立春,也不是春分,而是夏至。

公元前七世纪,华夏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节气的准确时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之后天气越来越热,伴有雷阵雨或暴雨。它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一天,此时万物的生长都达到顶点。古时,往往于夏至之日祭神以求丰年。敦煌常年气候干旱,夏季更是酷热,敦煌人会组织赛神祈雨活动。

每年的小暑,是夏至后的第二个庚日,待到下一个庚日,便是当年的伏日,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就要到来。即便没有空调,智慧的古人也总能找一个凉快的角落,做点降温的小事儿。在敦煌壁画里,我们捕捉到一套古人列出的“消夏指南”,在那儿,人人都有柳宗元的北窗风。

 

山间行旅 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

在一幅壁画中央,三人正通过桔槔从井中汲水。大家或是用清凉的井水洗把脸,或是趁井水还未放热,赶快清清爽爽洗个头,或者擦个身。热是什么?暂时和我没关系了。小孩子穿着能露就露,这么热的天,就连遮半臂都嫌多了。他们常泡在莲花池里戏水,不到吃饭时间,就不会从水里出来。古代画师将他们游泳戏水时的样子留在了壁画里,今天我们看到这些壁画时,仿佛还能听见咯咯的笑声。

还有些文艺青年喜欢在天热时进山,伏案抄书写字,感受由内而外的清凉。敦煌文献就曾记载了“避暑之俗”,就是说,在小暑之后的三伏日,唐代官府是给大家一天法定假日的。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这样的天气让人无处藏身,走哪都是烫人的焦灼。中国人好山水,山与水的呼应早就深深融入我们的民族气质。在最热的夏天,大家喜欢进山隐一会儿!去山间的岩石上坐下歇歇脚,用树叶盛一口泉水来喝,心烦气躁方可出逃。壁画中的大暑时分,常对应着山林之趣。

拔腿要走的暑热,又被反扑而来的“秋老虎”ー口咬住。如果没有雨水送凉,不如主动扎进水里。隋唐时期,泳姿已经很丰富了,仰泳、潜游甚至自由泳,在壁画中均有显现。宋元时期,游泳技能几乎已经实现了“全覆盖”。特别擅长游泳的人,还喜欢玩一些炫技的水上表演,赚一片叫好声。

 

游泳嬉戏 莫高窟第257窟 北魏

俯仰浮沉之间,四季更迭悄然发生,壁画中,水边漂来了一片落叶,提醒夏日时光的倏然而逝。

夏天是理发的“旺季”,大人小孩都来理个发

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从壁画和彩塑中捕捉创意,在文献中寻找素材,常会感叹“莫高窟的壁画是那样地鲜活和生动”。

这些画师们“将自己的生活画进壁画”,它们曾经沉睡在黄沙里,今天再回头看,壁画上穿着碧衫红裙的少女、奔腾欢快的胡旋舞、青绿的山水、五台山下的僧侣和寺院,都是朴实无华的生活。

民间说法,二月初二处于惊蛰和春分之间,这一天要“剃龙头”,希望新的一年顺利。敦煌壁画充满细节,有一幅榆林窟第16窟的片段,两人理发,其中一人托着腮,似乎在想问题;另一人脸上的毛发也要刮干净。

值得一说的是,敦煌壁画里有不少剃发刮胡须的画面。我们今天的理发店,生意最好的时候是每年春节前后,女士们又烫又染图个过年好看,以及二月二龙抬头男女老少都奔着去“剃龙头”。这和壁画里大家理发的时间吻合,而且,壁画中还有一个理发“旺季”是夏天,大人小孩都来理发,上来说的话好像都是一样的:“劳驾您,给剪凉快点。”

 

山林出行 莫高窟第428窟 北周

这种细节在敦煌壁画中有很多。二月初三这天是“文昌”诞辰,旧时这天要让孩子开笔写字,所谓“开笔礼”,为孩子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明智。莫高窟第12窟一幅学堂的画中,房前的老师正提笔书写,居士坐在一旁交流谈论,厢房里两侧学郎正在读书,而中间的绿衣服小同学趁着老师不注意,竟然打起了瞌睡。

芒种时节,绣女出房,田间地头人很多。午饭之时,席地而坐,话几句家长里短,冲淡了紧张劳作后的些许倦意。莫高窟第23窟壁画里,描绘了一家三口在田间就餐的温馨场面。三人中间放一大盆,母亲左手托碗,右手放于胸口,正在说话;孩子双手捧碗,侧耳倾听;父亲左手端碗,右手拿筷,吃得津津有味。虽是粗茶淡饭,一家人却过得其乐融融。

服装的细节也体现了生活品位。莫高窟第12窟中,一对母女身着“亲子装”,不是简单的一模一样,而是用心搭配过的。图中孩子的上衣用了和妈妈裙子相同的蓝色,裙子则选用了和妈妈上衣同色系、不同花纹的样式,相同的是胸前结带的花纹,与之呼应。

(长江日报记者秦孟婷)

【编辑:郑晓晓】

 

  • 经典章节
  • 作者介绍
  • 主要内容

2018年,敦煌研究院开始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壁画和文献中涉及的饮食、音乐、舞蹈、服饰等内容与二十四节气相链接,用新媒体的方式将其一一呈现。这些内容大受欢迎,在互联网平台上获得了2000万次点击和100多万条留言。

2022年,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整理校订了原来的内容,还增加了200多幅壁画、彩塑和文献的图像资料,联合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敦煌岁时节令》,展示古人依据岁时生活的真实图景。

 

《敦煌岁时节令》

敦煌研究院 编

赵声良 主编 杜鹃等 著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用清凉井水洗脸、洗头、擦个身,小孩“能露就露”

今天是“夏至”。一个冷知识,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被确定的节气,不是立春,也不是春分,而是夏至。

公元前七世纪,华夏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节气的准确时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之后天气越来越热,伴有雷阵雨或暴雨。它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一天,此时万物的生长都达到顶点。古时,往往于夏至之日祭神以求丰年。敦煌常年气候干旱,夏季更是酷热,敦煌人会组织赛神祈雨活动。

每年的小暑,是夏至后的第二个庚日,待到下一个庚日,便是当年的伏日,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就要到来。即便没有空调,智慧的古人也总能找一个凉快的角落,做点降温的小事儿。在敦煌壁画里,我们捕捉到一套古人列出的“消夏指南”,在那儿,人人都有柳宗元的北窗风。

 

山间行旅 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

在一幅壁画中央,三人正通过桔槔从井中汲水。大家或是用清凉的井水洗把脸,或是趁井水还未放热,赶快清清爽爽洗个头,或者擦个身。热是什么?暂时和我没关系了。小孩子穿着能露就露,这么热的天,就连遮半臂都嫌多了。他们常泡在莲花池里戏水,不到吃饭时间,就不会从水里出来。古代画师将他们游泳戏水时的样子留在了壁画里,今天我们看到这些壁画时,仿佛还能听见咯咯的笑声。

还有些文艺青年喜欢在天热时进山,伏案抄书写字,感受由内而外的清凉。敦煌文献就曾记载了“避暑之俗”,就是说,在小暑之后的三伏日,唐代官府是给大家一天法定假日的。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这样的天气让人无处藏身,走哪都是烫人的焦灼。中国人好山水,山与水的呼应早就深深融入我们的民族气质。在最热的夏天,大家喜欢进山隐一会儿!去山间的岩石上坐下歇歇脚,用树叶盛一口泉水来喝,心烦气躁方可出逃。壁画中的大暑时分,常对应着山林之趣。

拔腿要走的暑热,又被反扑而来的“秋老虎”ー口咬住。如果没有雨水送凉,不如主动扎进水里。隋唐时期,泳姿已经很丰富了,仰泳、潜游甚至自由泳,在壁画中均有显现。宋元时期,游泳技能几乎已经实现了“全覆盖”。特别擅长游泳的人,还喜欢玩一些炫技的水上表演,赚一片叫好声。

 

游泳嬉戏 莫高窟第257窟 北魏

俯仰浮沉之间,四季更迭悄然发生,壁画中,水边漂来了一片落叶,提醒夏日时光的倏然而逝。

夏天是理发的“旺季”,大人小孩都来理个发

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从壁画和彩塑中捕捉创意,在文献中寻找素材,常会感叹“莫高窟的壁画是那样地鲜活和生动”。

这些画师们“将自己的生活画进壁画”,它们曾经沉睡在黄沙里,今天再回头看,壁画上穿着碧衫红裙的少女、奔腾欢快的胡旋舞、青绿的山水、五台山下的僧侣和寺院,都是朴实无华的生活。

民间说法,二月初二处于惊蛰和春分之间,这一天要“剃龙头”,希望新的一年顺利。敦煌壁画充满细节,有一幅榆林窟第16窟的片段,两人理发,其中一人托着腮,似乎在想问题;另一人脸上的毛发也要刮干净。

值得一说的是,敦煌壁画里有不少剃发刮胡须的画面。我们今天的理发店,生意最好的时候是每年春节前后,女士们又烫又染图个过年好看,以及二月二龙抬头男女老少都奔着去“剃龙头”。这和壁画里大家理发的时间吻合,而且,壁画中还有一个理发“旺季”是夏天,大人小孩都来理发,上来说的话好像都是一样的:“劳驾您,给剪凉快点。”

 

山林出行 莫高窟第428窟 北周

这种细节在敦煌壁画中有很多。二月初三这天是“文昌”诞辰,旧时这天要让孩子开笔写字,所谓“开笔礼”,为孩子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明智。莫高窟第12窟一幅学堂的画中,房前的老师正提笔书写,居士坐在一旁交流谈论,厢房里两侧学郎正在读书,而中间的绿衣服小同学趁着老师不注意,竟然打起了瞌睡。

芒种时节,绣女出房,田间地头人很多。午饭之时,席地而坐,话几句家长里短,冲淡了紧张劳作后的些许倦意。莫高窟第23窟壁画里,描绘了一家三口在田间就餐的温馨场面。三人中间放一大盆,母亲左手托碗,右手放于胸口,正在说话;孩子双手捧碗,侧耳倾听;父亲左手端碗,右手拿筷,吃得津津有味。虽是粗茶淡饭,一家人却过得其乐融融。

服装的细节也体现了生活品位。莫高窟第12窟中,一对母女身着“亲子装”,不是简单的一模一样,而是用心搭配过的。图中孩子的上衣用了和妈妈裙子相同的蓝色,裙子则选用了和妈妈上衣同色系、不同花纹的样式,相同的是胸前结带的花纹,与之呼应。

(长江日报记者秦孟婷)

【编辑: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