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品味红色经典》:不朽的经典 时代的号角

文艺评论《品味红色经典》:不朽的经典 时代的号角

文艺评论《品味红色经典》:不朽的经典 时代的号角

天下网商 · 2022-07-19 来源:文汇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产生了为数众多的红色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记录了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讲述了可歌可泣的感人史事,可谓是点燃国民精神的火光,鼓舞人民奋进的号角,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有巨大的魅力。

2021年年初,《人民日报》文艺部副刊精心策划和连续推出“品味红色经典”栏目,约请创作参与者、革命先辈后代、文艺名家大家等,围绕这些红色经典作品,回顾创作过程,畅谈创作体会,解读作品意蕴。这实际上是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对当代的红色文艺经典作品,进行了全面的盘点,给予了系统的梳理。如今,这60篇文章结集成书,以《品味红色经典》为书名全新面世。

集中阅读了《品味红色经典》,感到这部特别的著述,从选题设计到作品选取,从文章撰写到图片选配,都堪称用心用意,用情用力,称得上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概要地看,这部图书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值得人们细加品味。

其一,由各类文体经典作品的精选与荟萃,联袂构成红色文艺的壮阔画卷。

红色文艺,涉及到多个文体形式。《品味红色经典》本着思想与艺术相得益彰,流传与影响经久不衰等原则,从中国当代的艺术长河里,选取了34种作品,这些作品涉及到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美术、歌曲、乐曲、歌剧、电影等多个艺术门类,以作品发表和面世的时间为序依次排来,以花团锦簇的样态和衔尾相随的势态,给人们展现了红色文艺的创作与制作,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收获,在不同文体里的优秀成果。把这些汇总起来,实际上构成了红色文艺在当代枝繁叶茂的壮丽图景与繁荣发展的历史脉络。

由这样的图景和脉络,人们还可进而认识到,文艺的功能与作用,文艺家的担当与使命。党在不同的时期,领导人民所从事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以民族复兴为目标,以人民幸福为己任,这样的题材与主题,当然是创作的总主题,文艺的主旋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创作出一批又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艺作品,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经典艺术形象。”而这些丰硕的成果,正是“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品味红色经典》这本书,在这一方面也给人们提供了充分而生动的例证,它由“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作品,向人民证明,中国当代文艺家一直在努力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那就是:“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联系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其二,由创作过程的追溯和当事者的回忆,告诉人们红色经典是怎样产生的。

红色经典作品,是创作者把自己的艺术追求与时代主题紧密融合的重要成果。但每部作品的产生,既有一个适逢其时的契机,又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些红色歌曲的诞生告诉人们,任何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时代气韵的凝聚,人民心声的结晶。《振奋人心的旋律》讲述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创作经过,讲到在1943年的抗战胶着时期,河北平山县军民一心,团结抗战,还源源不断地向八路军输送了大量兵员,获得“抗日模范县”的称号。亲身参加了游击组工作的卢肃和牧虹,为这些事迹深深感动,受这种精神的感染与激发,用一个星期创作出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又在此基础上谱写出歌曲《团结就是力量》。歌词豪迈,曲调铿锵,两者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首歌曲催人奋进,广为传唱。《字里行间咏叹长征精神》里讲到萧华创作《长征组歌》组诗时,就如何表现长征时的感受询问身旁的夫人王新兰,当年的小红军王新兰回答了两个字:“一个是冷,一个是饿。”于是,萧华灵机一动,写下了“高原寒,炊断粮”。这一细节向人们表明,作品里许多精警凝练又字字千钧的诗句,既是作者的心血倾吐,更是千万红军将士的心声表达。《长征组歌》所以常演不衰,所以鼓荡人心,其内力与魅力也正在这里。

红色文艺经典中,有不少电影作品是由小说改编而来,以此形成了小说原作与电影作品同为不朽的经典的现象。《品味红色经典》中,先后给人们讲述了《党的女儿》改自王愿坚的小说《党费》,《青春之歌》《闪闪的红星》《红旗谱》《红日》《红岩》《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英雄儿女》改自文学原作的经过,并别开生面地以另一种形式与原作交相辉映。这里边,编剧、导演与演员等演职人员的诸多独到体会,既给人们生动讲述了作品再创作的具体过程,也深入诠释了这些作品所蕴含的丰沛意义。

其三,由不同角度的叙述与评论,揭悉了红色经典的多重意义。

经典的要素与要义,在于它一定是艺术创造的结晶,时代生活的写照,文化精神的凝聚。众多的红色文艺经典,当然更是如此,值得人们细加品味。

《品味时代经典》里的不少文章,都讲述了红色经典产生之后的作用与功能,影响与意义,让人们看到这些作品的重要而独特的价值所在。产生于抗战时期的《团结就是力量》,从全民抗战唱到全国解放,从战争时期唱到建设时期,至今仍在祖国各地到处传唱。《团结铸就钢铁雄关》的文章,讲到北部战区某军士长用他的切身体会告诉人们,他们在艰苦的边境山地,用绳索相互系连起来,用《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鼓舞斗志,对他而言,“这首歌对于我们的意义,就像一条连接生命的绳索”。

经典作品,因各有独特蕴含,葆有精神内核,在价值与意义上,既各有千秋,又不可或缺。比如,由小说《党费》改编的电影《党的女儿》,由李玉梅为伤员筹集腌菜的特殊党费,生动表现了一个普通党员对党无比坚定的初心持守,对革命无比忠诚的尽心竭力。创作于1945年的歌剧《白毛女》,由杨白劳和喜儿的命运沉浮,反映了新旧社会的根本区别,表现了普通农民与中国革命的密切关联,以及老百姓面临压迫的抗争与觉醒。因而,在7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不断上演,经久不衰。

这些红色经典,因为凝结了建党精神、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既是文艺领域里的难得瑰宝,又是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这部《品味红色经典》,卓具重要价值和多重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它的编辑和出版,人们理当抱以敬意,予以珍重。

作者:白烨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经典章节
  • 作者介绍
  • 主要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产生了为数众多的红色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记录了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讲述了可歌可泣的感人史事,可谓是点燃国民精神的火光,鼓舞人民奋进的号角,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有巨大的魅力。

2021年年初,《人民日报》文艺部副刊精心策划和连续推出“品味红色经典”栏目,约请创作参与者、革命先辈后代、文艺名家大家等,围绕这些红色经典作品,回顾创作过程,畅谈创作体会,解读作品意蕴。这实际上是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对当代的红色文艺经典作品,进行了全面的盘点,给予了系统的梳理。如今,这60篇文章结集成书,以《品味红色经典》为书名全新面世。

集中阅读了《品味红色经典》,感到这部特别的著述,从选题设计到作品选取,从文章撰写到图片选配,都堪称用心用意,用情用力,称得上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概要地看,这部图书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值得人们细加品味。

其一,由各类文体经典作品的精选与荟萃,联袂构成红色文艺的壮阔画卷。

红色文艺,涉及到多个文体形式。《品味红色经典》本着思想与艺术相得益彰,流传与影响经久不衰等原则,从中国当代的艺术长河里,选取了34种作品,这些作品涉及到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美术、歌曲、乐曲、歌剧、电影等多个艺术门类,以作品发表和面世的时间为序依次排来,以花团锦簇的样态和衔尾相随的势态,给人们展现了红色文艺的创作与制作,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收获,在不同文体里的优秀成果。把这些汇总起来,实际上构成了红色文艺在当代枝繁叶茂的壮丽图景与繁荣发展的历史脉络。

由这样的图景和脉络,人们还可进而认识到,文艺的功能与作用,文艺家的担当与使命。党在不同的时期,领导人民所从事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以民族复兴为目标,以人民幸福为己任,这样的题材与主题,当然是创作的总主题,文艺的主旋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创作出一批又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艺作品,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经典艺术形象。”而这些丰硕的成果,正是“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品味红色经典》这本书,在这一方面也给人们提供了充分而生动的例证,它由“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作品,向人民证明,中国当代文艺家一直在努力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那就是:“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联系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其二,由创作过程的追溯和当事者的回忆,告诉人们红色经典是怎样产生的。

红色经典作品,是创作者把自己的艺术追求与时代主题紧密融合的重要成果。但每部作品的产生,既有一个适逢其时的契机,又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些红色歌曲的诞生告诉人们,任何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时代气韵的凝聚,人民心声的结晶。《振奋人心的旋律》讲述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创作经过,讲到在1943年的抗战胶着时期,河北平山县军民一心,团结抗战,还源源不断地向八路军输送了大量兵员,获得“抗日模范县”的称号。亲身参加了游击组工作的卢肃和牧虹,为这些事迹深深感动,受这种精神的感染与激发,用一个星期创作出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又在此基础上谱写出歌曲《团结就是力量》。歌词豪迈,曲调铿锵,两者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首歌曲催人奋进,广为传唱。《字里行间咏叹长征精神》里讲到萧华创作《长征组歌》组诗时,就如何表现长征时的感受询问身旁的夫人王新兰,当年的小红军王新兰回答了两个字:“一个是冷,一个是饿。”于是,萧华灵机一动,写下了“高原寒,炊断粮”。这一细节向人们表明,作品里许多精警凝练又字字千钧的诗句,既是作者的心血倾吐,更是千万红军将士的心声表达。《长征组歌》所以常演不衰,所以鼓荡人心,其内力与魅力也正在这里。

红色文艺经典中,有不少电影作品是由小说改编而来,以此形成了小说原作与电影作品同为不朽的经典的现象。《品味红色经典》中,先后给人们讲述了《党的女儿》改自王愿坚的小说《党费》,《青春之歌》《闪闪的红星》《红旗谱》《红日》《红岩》《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英雄儿女》改自文学原作的经过,并别开生面地以另一种形式与原作交相辉映。这里边,编剧、导演与演员等演职人员的诸多独到体会,既给人们生动讲述了作品再创作的具体过程,也深入诠释了这些作品所蕴含的丰沛意义。

其三,由不同角度的叙述与评论,揭悉了红色经典的多重意义。

经典的要素与要义,在于它一定是艺术创造的结晶,时代生活的写照,文化精神的凝聚。众多的红色文艺经典,当然更是如此,值得人们细加品味。

《品味时代经典》里的不少文章,都讲述了红色经典产生之后的作用与功能,影响与意义,让人们看到这些作品的重要而独特的价值所在。产生于抗战时期的《团结就是力量》,从全民抗战唱到全国解放,从战争时期唱到建设时期,至今仍在祖国各地到处传唱。《团结铸就钢铁雄关》的文章,讲到北部战区某军士长用他的切身体会告诉人们,他们在艰苦的边境山地,用绳索相互系连起来,用《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鼓舞斗志,对他而言,“这首歌对于我们的意义,就像一条连接生命的绳索”。

经典作品,因各有独特蕴含,葆有精神内核,在价值与意义上,既各有千秋,又不可或缺。比如,由小说《党费》改编的电影《党的女儿》,由李玉梅为伤员筹集腌菜的特殊党费,生动表现了一个普通党员对党无比坚定的初心持守,对革命无比忠诚的尽心竭力。创作于1945年的歌剧《白毛女》,由杨白劳和喜儿的命运沉浮,反映了新旧社会的根本区别,表现了普通农民与中国革命的密切关联,以及老百姓面临压迫的抗争与觉醒。因而,在7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不断上演,经久不衰。

这些红色经典,因为凝结了建党精神、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既是文艺领域里的难得瑰宝,又是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这部《品味红色经典》,卓具重要价值和多重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它的编辑和出版,人们理当抱以敬意,予以珍重。

作者:白烨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