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商 · 2022-08-10 来源:腾讯文化
前些年,有出版机构曾在网上发起了一项“死活读不下去的图书”调查,结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红楼梦》居然高居榜首,《红楼梦》真的那么“难读”吗?或许换一种打开的方式,会令人耳目一新。
近日,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主席刘广迎的新著《红楼心解》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心理学入手,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品读红楼的新视角。心理学家是致力于破解心事的科学家,小说家是讲述心事的艺术家。在书中,作者试图让心理学家与小说家互相碰撞,通过红楼人物来解析人们日常行为的心理机制。
全书分为动机论、潜意识、心智论、生位论、关系论等章节,把贾母看作是贾府的好“政委”,将王夫人描述为另类“董事长”,王熙凤为荣府“总经理”,还有“秘书长”鸳鸯、“宝玉办副主任”晴雯等等,用当代人能读得懂的语言来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
近些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层出不穷,而《红楼心解》首先从心理学切入,辅之以管理学经验,重新解读红楼。作者刘广迎本身是管理学博士,有着的丰富管理经验,加上近些年对心理学的深入研究,融合两方面的理论和概念,形成了独到的解读工具。
《红楼心解》说《红楼梦》是:一无年代、二无地点、三无始终的“三无产品”。这种“无”不是真正的无,是面对生命、人性、自然的超越与包容。这不是在赋予《红楼梦》新的意义,而是《红楼梦》赋予人生新的理解。贾宝玉是众多男性的想象共同体,秦可卿是众多饮食男女肉体欲望的浓缩,刘姥姥是一股绵绵不息的市井烟火气。这些放在《红楼梦》中是艺术,放在每个人的心里,就是生活,就是普遍的生命状态。作者解读“红楼梦”,也是在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红学”自出现伊始,就引起热议。在《红楼心解》中,没有纠结于“红学”的索隐派、考据派、题咏派等等,而是吸取了众多红学大家的成果。从“红学”研究角度,作者既是外来者、闯入者,更是融入者。《红楼心解》面对的群体是大众,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学说或派别。刘广迎认为,“它能够成为经典中的经典,是因为它在记述人们的日常生活。普遍规律寓于日常生活,不存在于非常”。这也是作者选择破解《红楼梦》的原因。
《红楼梦》中描述的历史背景、社会形态与当今社会有着很大差异,而《红楼新解》通过当代的人视角和案例,让阅读者在情感上更有代入感,使自己成为想象中的“红楼人物”,成了“红楼梦”中的局内人。
这种角色的转化和渗透,让读者有了新的阅读体验,看懂人心,更看懂世界。正如作者刘广迎所说:“大家都知道人心重要,但人们在心中的投入并不多。如今,人们喜欢美容、热爱健身,甚至会投巨资整形,却极少去‘投资’自己的心,反而更多地折磨自己的心......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好心事,即使富可敌国、权大于天、貌美如仙,还是停留在原点,照旧安顿不好自己。《红楼梦》的故事里,就隐藏着这种道理,包含着这些心事”。
精彩书摘
《红楼心解》前言
文/刘广迎
心不受困,天下无事; 心若晴天,天降美事。
家事、国事、天下事,无非人事;事情、人情、世间情,皆是心情。最令人 头疼的事,是人事;最难弄懂的情,是心情。人们皆叹“人生难得一知己”,实际 是自己根本不了解自己。百恨千忧万愁亿苦,如何消?怎样解?若是不能把心中 的秘密破解,又哪里可能求得正解!
心理学家是致力于破解心事的科学家,小说家是讲述心事的艺术家。本书试 图让心理学家与小说家互相碰撞,让科学与文学联合起来,揭开关于心事的秘密。 心理的秘密决定了心事的规律与心事左右的言行的轨迹。之所以选择破解《红楼 梦》,是因为《红楼梦》是古代小说中的经典,而且是经典中的经典。它能够成为 经典中的经典,是因为它在记述人们的日常生活。普遍规律寓于日常生活,不存 在于非常。非常之中隐含的是特殊规律。
《红楼梦》有许多其他名字, 比如《石头记》《情僧录》等。《红楼梦》中人物 的名字,大多与其性格、命运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为什么? 《红楼梦》是“三 无”产品:无年代、无地点、无始终。“三无”产品为何成为经典?本书的第一 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回答。
人的言行,因势、因事、因情、因景而有诸多不同,但其背后都有一个隐藏 的动机在影响。人的外显动机似乎千变万化,但其实不过是外在现象,都有隐藏 且不变的动机在主导。认清了隐藏在幕后的动机,也就读懂了某人的内心,并了解了其言行。这是本书第二章的主要内容。
每个人都会无意识犯错,每个人都时有困惑。在解惑的过程中,都可能误解 他人,也可能误解自己,而误解他人多来自误解自己。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心 理感受与日常言行都由潜意识主导,但对自己的潜意识知之甚少。潜意识在婴幼 儿时期基本形成,并且完全自动运行,理性也对此无能为力。本书的第三章,将 带领我们体验潜意识的世界。
理性是人类特别自豪的特质。但是,理性并不完全靠谱。感性是我们比较纠 结的部分。因为情感既是我们特别骄傲的部分,又是我们特别遗憾的部分,由此 诞生了情商这门学问。理性到底是什么?情商又是什么?事实上,理性与情感都 运行在飘忽不定的状态,这是我们悲与喜、对与错、强与弱的根源。大多数人都 不是自己的主人,最多就是“店小二”。本书的第四章,将运用进化心理学与认识 心理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每个人都有隐藏的动机,这种动机不易变化,但其言行又千变万化,这是为 什么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在相同的环境中所处 的生态位置不同,发展阶段亦不相同。生存策略与生态位不匹配,情绪就会变味 儿,生活就会错位,人生就会失位。本书的第五章运用发展心理学、组织心理学, 剖析了社会环境与生态位对人们言行的影响。
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关系影响了人的动机,关系影响了人的心事,关系主 导了人的言行。这些关系,包含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未知世 界的关系、人与虚拟世界的关系、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系。脱离了关系,所谓 “走自己的路”,不过是一句空话。没有关系,根本无路可走。本书第六章,将运 用生物学与社会心理学详解这些关系。
社会人,必有其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若干角色。角色具有塑造人的力量, 人又塑造了不同的角色。尽管每个人的动机不同,却无一不受角色的影响。做人 需要理解角色,理解人也需要理解角色。脱离了角色,无法理解角色,你越努力 就越困难,越奋斗就越困顿。没有角色意识的人,自己不如意,又必定把原因归 结到他人身上。本书的第七章,运用管理学、组织心理学与进化心理学等,对人 物的角色、心理与言行进行条分缕析。
这个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是唯一,又或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个性。林黛玉是孤傲的,薛宝钗是圆融的,贾宝玉是博爱的,王熙凤是要强的, 平儿是平和的,秦可卿是柔软的。这些千差万别的个性如何形成?本书的第八章 将运用个体心理学说解答这些问题。
竞争是自然进化的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动机。竞争催生了合作,催生了创 造,也制造了斗争、阴谋与毁灭。在无处不在的竞争环境中,在利他与利己的客 观现实面前,每个人都有“碎碎念”,必有人的“心机”。本书第九章列举了许多 “碎碎念”,第十章则分析了部分典型的“心机”。
人的吊诡之处在于:人的缺陷成就了人的智慧与美德,亦造就了人的愚蠢与 缺陷。由此带来了教育培养方面的两难。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抚养子女与社会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理解自己与他人则更加重要。不清楚深藏其中的底 层逻辑,我们的教育必然事与愿违。
贾宝玉获得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可他还是出家了;林黛玉衣食无忧,却时常 以泪洗面;薛蟠饱食终日,却游手好闲。今天,这样的青年人并不少见。没有家 长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子出家,或者眼看女儿擦眼抹泪,又或者为自己的 孩子整天惹是生非而自豪。这些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有没有办法改变?
尤二姐轻易上当受骗,尤三姐因为男人的毁婚断然自杀,没有男人能走进鸳鸯的心,金钏儿遇到挫折、遭受委屈便自尽。今天,诸如此类的受困于男女之情 的事情依然层出不穷。这些人的命运是如何形成的?又可以避免吗?
世间所有的事情,归根结底,都在经营人心。人生一辈子最重要的事,就是 经营自己的心。而要经营好己心,首先要了解心如何运行,这就是本书的主题。
父母不了解子女的心,相互之间再父慈子孝,彼此都不会开心;领导不了解 下属的心,即使全心全意工作,彼此都不会真正的舒心;若是自己不了解自己的 心,一辈子都只能是自己的“店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