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热点
下学而上达 圣人孔子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020-11-30 来源:腾讯网文化

孔子之所以称为“圣人”,在于活了七十二岁,大部分时间都致力于教育事业,门下弟子三千人,留下名号的贤者就多达七十余人,当之无愧的名师。

虽然孔子并未能在有生之年实现其“恢复礼制”的政治抱负,但这并不妨碍他“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主张,把以往贵族专有的文化公开传授给平民,开创了文明发展的重大革新。以火种延续的方式,把匡扶社稷的救世宏愿交给后人去完成。

孔子教化世人是手段,目的是创造一个完美的社会体系。提出“君子六艺”的教育理念,围绕着“礼”字,追求身心平衡、德术兼修,自致知以至力行,知人事以达天道。

这种独特的教学理念既注重了内心的和谐,也高度重视了外在的能力,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在孔子看来,人和人的关系衍生到社会,就是个体与集体,私德与伦常之间的关系。认为所谓和谐无非是“天、地、人”三者的平衡,人处于天地之间,但“天为人而立,地为人而成”。人是世界的中心,无数人在一起组成社会,其联系纽带是等级森严的社会伦常关系。

《大学》有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提倡的“中庸”思想,就是以折衷、谦和的态度和手段,不走极端,认为处事应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事事恰到好处,人人各得其所,这样就无顾此失彼之弊。

千百年来,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人的生活处世法则,千百年已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之所以能把学问深入到普通百姓,就在于孔子认为“下学而上达”,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平易亲切,自然能上达。是人皆可以下学、可以与人共知的。只是认识水平不同,见识结果也各不相同。

孔子这一思想,让儒家在外在表现上与其他学派占据了优势,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支持。

短短这一句话,下学而上达,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

第一,尽人可知的可能,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当下即是,开始就是结束;人可以到达,也可以现在各得其所。此虽似小道末节,倘若人人由下学而自得其性,人人可以上达而通于天道,此即第二境界。

人生至是,可谓了无缺憾。但此一境界却又是一无穷尽无终极的境界,一个人得以在此境界之中,永当上进,永无休止,日新不已,而人生则在此一不懈不息的过程中向前。

以中庸之道去处理日常事务,是孔子的核心思想,这一点不但在古代,即使放在现代,也一点不过时。

今天事态复杂多变,人心浮躁,很多迷惑于表象难以抓到问题的重点。越来越多的人急功近利,往往只见眼前之利,忽略了发展变化的客观事实,极易导致“偏至”的发展;等到此一发展偏到不可收拾时,即再搬出另一偏至的办法来纠正。

说到底,不走极端,多思考多推敲,“下学而上达”走中庸之道,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如此说。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