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热点
黄庭坚很潇洒的一首诗 8句话尽显文人清高

2020-12-17 来源:腾讯网文化

北宋的文坛中,苏轼师承欧阳修,黄庭坚师承苏轼,这三个人所处的年代,是北宋文学的第一个辉煌期。

从欧阳修开始,文人们才渐渐从唐末五代的纷乱中回过神来,在自身文学素养提高的基础上,开始了创作有宋一代独特文化的旅程。宋初的文学有三派,分别是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都是对古人的模仿。毕竟文化经历过浩劫,废墟中的人们要站起来,第一步也只能是模仿,文学自信那是后人的事情了。

欧阳修是一代宗师,他的文学风格甚至为人都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苏轼,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苏轼才有了如此高的文学成就,称他为宋代文学史的第一人也不为过。

而苏轼的学生黄庭坚,在文学上也有他自己的造诣。黄庭坚的路子是生新廉悍,在创作理论上提倡步步为营,要在了解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创新自己的一代诗风,由此形成的江西诗派更是在宋代影响深远。

【临其诗境】

不过北宋的文人都有一个特点,他们在文学中是比较从容的,你看苏轼,无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了怎样的挫折,反映在他的诗或者词中,还是一种比较淡然的心态。

北宋时期的文人观念相比于前代是有变化的,他们向内转身,更加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心灵状态,也可以说是更加有主体意识,不再将现实生活中的建功立业当作是人生唯一的标杆了,这种心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平和的。

这一点也体现在黄庭坚的身上,苏轼的一生如此坎坷,身为苏门弟子的黄庭坚自然也少不了遭受迫害,一生仕途不顺,沉郁下寮。虽然四处奔波,但表现在诗中却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情感,而依旧是淡淡地。

宋英宗治平四年,黄庭坚进士及第,被分配为叶县尉,首先是上任来迟受到了上级的批评,其次初出茅庐的黄庭坚也是心高气傲的主儿,县尉这样一个芝麻大小俸禄又低的官实在满足不了他的心理预期,于是心中不忿,闷闷不乐。

几年之后,黄庭坚辞去官职,路过平舆怀念起现在在并州的好友,写下了这一首《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诗中主客并提,表达了自己不受赏识欲归林泉的心理。

【经典原文】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黄庭坚 〔宋代〕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鱼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条分缕析】

首先说这个李子先,他是黄庭坚的同乡好友,大概也是在同一时间出仕为官的,此时正在并州做小官。几年过去,黄庭坚又来到了两人曾经一起待过的地方,境遇又是如此的相似,无怪乎会诗兴大发。

当年,你这位“幽人”出山,却只落得一个芝麻大小的官职。将要赴任,我在长堤上送行,看到草儿葱葱,古人云:“青袍如草”,一长堤的青草,呼应着我们两个人的青袍。青袍在古代从来是地位低贱者的象征,想到这里,黄庭坚不禁黯然。

此时此刻旧地重游,心情随着汝水的春波摇曳波动,发兴更是如同并州城门上那一弯月亮般高涨。一句过渡,将景与情自然的连接在一起,下文的抒情也就顺理成章。

这个世界上哪里是没有千里马啊?明明是九方皋这样的识马者万中无一!

既然这天下,没有赏识我辈之人,那不如就归去吧。

家乡的酒,船,船上的渔网依旧是我们离去时的样子,春花落在故乡的溪水上随波逐流,那融雪涨高的溪水,如今刚好有一篙那么深。

最后一句是黄庭坚用力最深的地方,短短14字之中出现了7处故乡生活的细节,足可见其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归隐的决心。对一个失意的人,故乡是无限美好的避风港,而现实则是处处坎坷的登天路,“不如归去”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念头。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