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今天给大家讲述一个不一样的白居易,大唐最痴情的情圣。
772年,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后来为了躲避战乱,举家搬到了宿州符离,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让他痴迷一生的女子,她就是湘灵。
湘灵是一个比他小四岁的女孩,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并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798年,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母亲嫌弃湘灵的平民出身,强烈反对他娶湘灵。
804年,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期间,白居易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元和三年,白居易37岁,母亲苦苦相逼,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 。他将绝望的爱和对湘灵的感情写进了千古名篇《长恨歌》中,表达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痛 。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写下了《夜雨》、《感镜》等诗作。
元和十年,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诗里白居易继《长恨歌》后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应当是有关系的。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