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热点
“上善若水”究竟啥意思?大部分人都误解了

2021-06-15 来源:腾讯网文化

大家一定对一个词不会陌生,那就是国学。何为国学呢,现如今国学学习他的人还多么。所谓国学即以汇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为经典,以及秦以前的经典学说。范围十分广泛,东汉西汉的经学、魏晋南北朝时间的玄学、隋唐时期的道家学说、宋明时期的理学、明清时代的实用学说等都是它的内容,同时期存在的先秦诗歌、汉朝的赋、唐宋时期的诗词、元代的戏曲杂剧、清朝时期的小说,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学体系,指的就是中国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思想。

其中《道德经》乃是前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道家老子的著作,其描述的内容被作为道家思想的来源,甚至在中国传统文化达到历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同时还对后世哲学、宗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面起到了重要借鉴意义。有人会知道这《道德经》在一段时期内被改写,并且广为流传吗。

实际上真正记载的原文与被改写之后的文章差异之处并不是很大,仅仅存在于几个地方,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即使是就几个字的差异,伴随着说话语气、语境的不同,会给人造成不同的影响。最为出名的道法自然,可谓是与四方思想中的自然截然不同,是地地道道的传统内容。西方主张的是自由和理性思考,而老子的思想则是从自然形态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上整体把握,从而形成对“道”的理解。

治理者和国家应当尊重“无为”而治的思想,正确的圣人的治理手段应当顺应自然发展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不需要加强对百姓和人民的控制才能有效地实现对国家的治理,实际上过度的暴政只能成为拖垮治理的方式。

我们接着说锦帛中记载的《道德经》和被改动过的差别在哪,一个记载的是“上善若水”被改成了“上善似水”,不经意间这么一看若的意思是像,似的意思中好像也包含像的意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那为什么说这两个版本存在较大差异呢。

不争的意思不就是不好勇斗狠,有静也是形容十分平稳,这两种不都是比喻水的个性好像是不争不抢。但我们忽略了一点,水虽然可能是静止的,但它毕竟是没有生命的只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无法进行抢夺,所以用“静”会比用“争”更加合适一些。

还有一出差异事实上却是比较大的,改变后的文句可以说是颠倒了文章原本的意思。出入特别大,老子本身道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观念都是重审自然为主,道德经中存在这样一句话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其表达的思想是天道,儒家思想中的仁义乃是孔子所推崇,改编版的“与善仁”与老子的主张是相违背的,根本不是其本来的主张。

老子思想中所推崇的还是“天道”,只有顺应天道才能真正做到地予人,应当依据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以及事物本身内在的固有属性出发,从而对他人提供有效的帮助。“仁义”思想则时死板的罗列出条条框框,要求你怎么去顺从,毫无个性可言,约束人们的自由,每个人的思想应该是自由的,而且每个人所生长的后天环境也是截然不同的,在没有很客观地了解一个人,了解他的秉性,他的习惯,他的价值观、世界观是怎么样的,就想着列举好规矩去束缚他,违背传统规范则是不仁不义,就会受到他人的指责,这是十分不公平的。

老子的思想观念是十分超前的,在当时所处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其思想主张可能无法实现,人性也并没有他想象的美好,缺乏了约束则会产生诸多的问题。他的思想实质上是推到未来的发展,更具有现代化发展的意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去学习他思想中的精髓,并将其精神传承下去,让后世能够得到学习。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