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热点
读读这四首冷门古诗 遇见人间最美秋色

2021-09-09 来源:解忧诗词

流年的风,吹动季节的经幡,回眸间,已是白露。

这是个散尽浮华的时节,山水明净,天高云淡,清风冷月,寒生露凝。

携一缕清风,泼墨山水画卷;蘸一滴清露,书写岁月清欢。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白露时节,读读这四首冷门古诗,遇见人间最美秋色。

1.宋·陈与义《秋夜》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

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着秋声。

陈与义是两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和黄庭坚、陈师道被尊为江西诗派的“三宗”。

江西诗派是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歌流派,对两宋诗人影响至深,陈与义能够成为“三宗”之一,足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有多高了。

他的诗歌极少用典,重意境,擅白描,风格俊朗,就如这首《秋夜》。

已是三更,淡淡的清辉洒满了整个庭院;抬头望去,只见乾坤清澄,银河耿耿。

西风吹过,落叶纷纷,诗人忍不住请求西风不要吹尽落叶。

他不是担忧落叶的命运,而是怕再也听不到这凛凛秋声。

诗歌前两句以纯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清新明朗的秋夜图。

而后两句别出心裁地从“秋声”入手,明明同样是寄愁于“西风落叶”,却写得别有趣。

不管是真旷达,还是故作豁达,都有别于一般的悲秋之作,令人耳目一新。

2.宋·武衍 《秋夕清泛》

弄月吹箫过石湖,冷香摇荡碧芙蕖。

贪寻旧日鸥边宿,露湿船头数轴书。

武衍也是两宋之交的诗人,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不多,只知他南渡后曾寓于临安清湖河附近。

南宋另一诗人方万里曾评价他的诗“模写景物,吟咏情致,多有可笔于丹青者”,从这首《秋夕清泛》来看,确实如此,字字如画。

秋夜里,诗人泛舟于石湖之上,一边吹着洞箫,一边观赏着玲珑秋月。

碧荷田田,微风吹过,清波荡漾,缕缕幽香,扑鼻而来。

夜深了,他坐在船头,捧着一卷书,轻轻吟诵,即使露水沾满了衣裳,打湿了书卷,他依然手不释卷,乐而忘返。

诗歌前两句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着手,将月色、箫声,荷香完美地融合在一幅画中,灵动缥缈,令人心旌摇曳。

后两句则着重突出诗人沉醉于山光水色的闲适之态。

看似句句写景,却也是景中含情,如诗如画,悠然自得,令人神往。

3.明·刘崧《步月》

乘凉步月过西邻,草露霏微湿葛巾。

一径竹阴无犬吠,飞萤来往暗随人。

刘崧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自幼好学,七岁能诗,是当时江西诗派(也称“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

诗歌内容多描写山水景物,田园风光,诗风正平典雅,在明初诗坛上颇有影响力。

《步月》是一首很清新的即景小诗,从内容方面来说,没什么深刻含义,但从意境角度来讲,宁静淡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秋夜里,诗人乘着月色,到西郊乘凉。

一路漫步,树丛中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葛巾。

走过竹林掩映的小路,静悄悄的,连一声犬吠都没有,只隐约看到几只流萤飞来飞去。

诗歌前两句主要通过夜月乘凉和露湿葛巾这两个画面,烘托诗人的悠闲自得,潇洒随性。

而后两句则侧重环境描写,无犬吠扰人清静,有飞萤相依相随,这样的画面宁静而美好。

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大概便是如此了。

4.明·汤显祖《江宿》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说到汤显祖,很多人都会想到他的《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其实,除了戏曲,汤显祖还精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也曾修订过《宋史》,可惜未完稿。

他在诗词作文方面也颇有成就,这首《江宿》便是他的代表作,通过描写诗人夜宿秋江的所见之景,传达出一种清凉幽静的氛围,令人心旷神怡。

深夜里,江面上一片寂静,月色苍茫,远处的灯火隐隐约约,沿岸的秋林,在月光的映照下更显迷蒙。

清风拂过江面,泛起层层波澜,栖息在沙滩上的水鸟被粼粼波光惊醒,发出几声鸣叫,又继续睡去。

还有几只萤火虫,仿佛被露水打湿了翅膀,停止了飞翔,栖息在草丛间。

如果说诗歌前两句还有几分寂冷的氛围,那么后两句波光水影,飞鸟流萤,这样的画面冷而不凄,动中含静,秋夜之美尽在其中。

远山黛,秋水静,白露凝,新凉至,岁月的笺上,秋意渐深。

于一帘月色下,于一径竹阴中,于一叶扁舟上,看山水清欢,等白露微凉。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白露时节适合读这样的古诗。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