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热点
来自苦吟诗人的一首诗 把冬天写成了一幅画

2021-12-23 来源:腾讯网

在唐朝的苦吟诗人中,有三位颇具名气,他们分别是孟郊、贾岛与姚合。

可能相对而言,贾岛在人们心中的知名度会高一些,毕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名句人人都耳熟能详。

那在本期,诗巷也是特选了贾岛的一首诗来跟大家分享。此诗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冬天的美景,读来令人颇觉享受;它句句用词讲究,也非常有力地体现了贾岛“苦吟”之功夫。

各位看官,冬日寒尤甚,且就火炉来品诗。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贾岛为什么善于“苦吟”?而他的诗作好多都透露出一种清寒、僻冷的韵味来?这很大程度上应该与时代、社会有关。

贾岛生于中晚唐时期,那个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往日经济繁荣、格局稳定的“大唐气象”已不复存在。所以走向衰落的唐朝,对人们心灵的创伤是非常之大,尤其是对于象贾岛这类不曾中举、仕途渺茫的诗人来说,他们的性格中被植入“孤苦”的一面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诗为人之心境所体现,故而贾岛作苦吟诗、风格寒凉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无论以何种方式写诗,能写出水准来,就不简单,贾岛此人就是这样。

这首诗是贾岛去长安应试落第后,寄居于草堂寺期间而写。在首联中,作者是先从视觉的角度去切题的: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雪停天晴,天地素白,作者游兴顿发,于是便准备扶杖而出,去饱览雪景。

在“倚杖望晴雪”中,“望晴雪”三个字很及时而又明了地点出题目,并道出天气状况。“溪云几万重”,很雅致却不乏大气的一句,与前面的雪景相结合,为这幽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动感。为什么说动感?因为“云”本身就是一个变幻不定的物象,当句中用到这个字的时候,我们就仿佛看到溪云袅袅、来去悠然的景象。这两句的出场瞬间就抓住了读者的审美点,颇见艺术魅力。

再继续往下看,我们发现作者的视线又向细节进行了聚焦: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到了这里,有人物出现于画面中。在崎岖的山路上,有打柴人正向被雪覆盖的小屋归去,而那轮寒日也渐渐躲到了远峰的后面。这幅画面的动感就十分明显了,且全靠归、落二字表现出来。不得不佩服贾岛的用心巧妙,这两句不是简单的景色勾勒,而是从内容、切题度、搭配、逻辑等方面皆无可挑剔。就比如它的色彩,在白雪皑皑中,用落日来点缀了一点红色,这样搭配后,画面明显有了不少的层次感与色彩的鲜明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诗的“活力”越来越强: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前面的几句都很“清寒”“肃静”,这里的两句突然就“烟熏火燎”,野火烧着冈草,烟雾笼罩着石松。除给读者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以外,其实作者取这样的景更有寓意要表达。草和松是出了名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物象,一个不怕火烧,一个不怕霜打,那么放在这里,就将作者高尚的节操与不服输的精神从侧面体现出来。

景也看了,是该回去了,于是在收篇的时候,作者抛出了这样两句: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从刚开始的“倚杖”望雪,到这里的“回寺”闻钟,时间概念清晰、路线也很清晰,前后遥相呼应,框架同样清晰稳固。

在视觉后以听觉来补充韵味,纯景语做结的效果立竿见影。“闻打暮天钟”,也含蓄地道出了作者的淡泊情怀,他或许在久经社会的拷打后,对远离市井的这种清贫而宁静的生活充满向往。贾岛年少曾出家为僧,此时的一场雪、几杵钟又唤起了他的那颗“归心”,归来而隐,隐而得闲,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读诗须嚼其中味,待味嚼深心已痴;各位看官,从贾岛的这首诗中,你是否捕捉到了许多东西?比如有关写诗,比如有关生活……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