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热点
这首春词极言少妇相思之愁 意境深远而韵味悠长

2021-12-30 来源:腾讯网文化

看,在纷飞的梨花雨中缓缓走来一位书生,白衣飘飘,风流倜傥。但却像被轻烟薄雾笼罩着一般,带着一份神秘和清冷。史书上没有留下他任何记载,没有人知道他来自何方,也不知道他一生是否坎坷,只知道他是宋徽宗宣和年间的一位词人。

他,便是李重元。他留下了著名的《忆王孙》词四首,分别咏春、夏、秋、冬四季,用一年四季的清愁留给了后人无限遐想。于是,人们就从这四季更迭的词句中,猜测着他的容颜、他的情感、他的一生。这四首《忆王孙》词都很短,但都表达了丰富的感情,比如第一首《忆王孙·春词》,极言少妇相思之愁,意境深远而韵味悠长。

《忆王孙·春词》

〔宋代〕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意绪,那一份杳渺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现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敛的特征。全词用一连串带有伤感的暮春景物来衬托相思的伤感,深切动人。

首句“萋萋芳草忆王孙”直接化用西汉刘安《招隐士》的诗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点明主旨。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的季节,茂盛的春草勾起思妇强烈的思君情怀,也暗示往昔夫妇曾同游踏春的无限美满。如今,荒野上无边蔓延的春草,却如同思妇心中的离愁别恨,“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第二句“柳外楼高空断魂”写女主人公因“忆”而登上高楼,但眼前只见烟柳笼罩,看不到远隔一方的心上人的踪影,怅惆、失望、凄恻,种种感情合成了无可言状的痛苦。着一“空”字,既有登高望远而一无所获的怅惘,又有独立高楼、无人相伴的孤寂,更有甚者,它使这种极度的哀伤显得那样地无济于事,这就更加深了痛苦的程度。

第三句“杜宇声声不忍闻”,稍有一点意趣。杜宇就是杜鹃,本来是一种很普通的鸟,因为有了古蜀望帝杜宇所化的传说,就显得有一点特别了。杜鹃的叫声,被认为是很悲的。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诗:“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民间甚至有“杜鹃啼血”的说法。文天祥《金陵渡》诗说:“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李重元的词没有这么深沉,不过是说杜鹃的叫声引起思人的忧伤,所以“不忍闻”。

最后两句“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写得尤其委婉、深沉。到了黄昏,这种痛苦的感情是否可以得到暂时的超脱呢?“雨打梨花”的现实给了否定的答复。这就把词人怕度过黄昏,怕看见雨点摧残梨花的孤独愁苦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小令的结句构制历来认为是词中之难事,宋张炎说:“末句最当留意,有存余不尽之意始佳。”(《词源》)应该说,这首词的结句留给读者“存余不尽”的艺术想象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这恐怕也是它传诵千古、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本词选取的春景,如萋萋芳草、烟柳画楼、杜鹃啼鸣、雨打梨花等,这些意象都是常见的,在唐宋诗词中比比皆是。词人运用层深、象征等艺术手法,巧妙地组合这样的意象群,构成了凄清深远的词境,表达了女主人公孤独、寂寞、凄苦的心绪和对远方征人苦苦思念的情意。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