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李大师不管怎么评价、怎么高调的讲法,却在和弟子的一问一答中,将“神韵”演出的诸多短处和不足公之于众。在《二零零九年大纽约国际法会讲法》中,“神韵”一词在其中出现了52次;《在新唐人电视讨论会上的讲法》中出现了36次;而《在明慧网十周年法会上讲法》中也出现了23次。
笔者梳理了今年李洪志的三次讲法,发现神韵并不“神”。
一是“票难推”
在《二零零九年大纽约国际法会讲法》中,一大法弟子问到“推广神韵时如果最后一两天还剩很多票没卖出去,这时同修往往有两种意见,一种是降价,不能让座位空着。另一种意见是不能降价,要创神韵的品牌”时,李洪志用了近3000个字来回答提问,极力鼓吹“神韵的演出效果已经是世界第一秀,最好的”,但在回答中却坦言“大家都是在讲开演前票剩下了怎么办”,证明的确“神韵”推票的情况非常差,而且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要不然李大师也不会用“大家”、“都是”等字眼来回答。并对“票”推不出去的原因进行了“多方位、深层次”的分析,极力推脱自己在其中应该负起的“责任”。
二是“观众少”
在《二零零九年大纽约国际法会讲法》中,一大法弟子问到“承担神韵报道的记者,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各媒体之间和记者之间的资源共享很困难,很难做到,由此而产生一些抢名额的问题”时,李洪志直言“有的时候啊,观众来的不多,记者满场都是,很吓人”,无形间表露出记者可能多过观众。其实票卖得少了,观众又怎么能多起来呢?看来李洪志没有撒谎,和第一点所述一脉相承。
三是“协调难”
《在新唐人电视讨论会上的讲法》中,有洛杉矶弟子问及李洪志“神韵的推广策略问题”,声称“因为早期的推广计划不得力”,想办法“补救”,但“学员意见不统一,争论很大”,最后导致“演出前发折扣券”来招徕看客。李洪志对这种情况毫不掩饰,并“看的非常清楚”,称这是“反映出了当地学员的修炼状态”和“表现出来是你们互相之间的配合状态”。
四是“档次差”
《在明慧网十周年法会上讲法》中,一弟子直言“但大法弟子做东西往往很粗糙,不追求档次,不怎么讲究客观效果”。然而李洪志却牵强地将话题引开,顾左右而言他,说“是不是指在广告,或者是推票的一些方式”,后来又说“在把神韵推出来的做法上是有些不成熟的地方”,还说“什么事情都是由不会到会”。李洪志宣称“现在亲自管神韵的事”,并承认“那几年一直做的不理想”。
就是这样一个“推票难”、“协调难”、“观众少”、“档次差”的“神韵”演出,被李洪志等辈在“大纪元”开辟了“2009神韵艺术团全球巡回演出”、“明慧网”开设了“神韵风采”等栏目进行大肆宣扬,并打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号,招摇撞骗,实为李洪志为自己口袋里面捞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