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今日推荐  >  更多
法轮功差点毁了我的家

作者:贺 红 · 2010-07-07 来源:凯风网

  我叫贺红,今年52岁,广东惠州人,原是一家国有企业职工,现退休在家。我儿子儿媳非常孝顺,一家人衣食无忧,其乐融融。

  我于1998年8月开始修炼法轮功,那是因为头痛和骨质增生让我苦不堪言,有一次在公园散步时,看见有人练法轮功,说可以祛病强身,并且义务授功,正迎合自己的理想。于是天天去公园练功,隔一天就去辅导员家读李洪志“师父”的书,起初辅导员读一段分析一段,后来又说大法不能分析,只能通读,“师父”说读一遍思想境界不同,不断读《转法轮》就不断提高,为了祛病健身,为了追求层次,为了追求圆满,我就整日捧着“师父”的书看了一遍又一遍,对“师父”的“经文”也是唯命是从。

  1999年,国家取缔法轮功,我当时非常恼火,总认为媒体报导的内容是骗人的,要跟着“师父”,才可以“消业”,才能“圆满”,才能把病治好。于是我根本就不去看那些有关揭批法轮功的报导,还是跟以前一样整日看《转法轮》、练功和遵照“师父”的“经文”“弘法”、“讲真相”。

  为了“消业”,我一次又一次不顾老母亲的反对、不顾儿子的劝阻和丈夫的谩骂,毅然要走出去“讲真相”。我用书包装好一些写好的传单,拿到大街上偷偷地散发,还把一些已经打印有“师父”经文的钞票通过买菜、买水果的方式用出去。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不顾家人的感受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而且还极其讨厌他们的劝阻,认为他们是恶魔,他们的劝阻是我追求圆满,是我“消业”的障碍,因此认为必须与他们对着干,才可以上层次。记得有一次,我准备出去散发传单,被老母亲发现了,堵在门口,不让我出去,我想也没想,拿起刚泡好的茶就对着母亲胸口泼去,那是正值夏季,母亲穿得少,岁数又大,哪经得起水烫,当即就痛晕倒在门口。丈夫、儿子见状慌忙找药油、打急救电话,而我却无动于衷,认为这是母亲阻扰我“讲真相”而遭到的报应。丈夫、儿子见我无动于衷,说了我几句,我更火了,跟丈夫吵了起来,也煽了儿子一巴掌,然后就大摇大摆地走出家门。后来才知道母亲的胸口大面积烫伤,差点引起心脏病发,幸好抢救及时。

  母亲差点命丧黄泉,依然没有动摇我要“消业”、“讲真相”的决心,相反我更加变本加厉,几乎漠视亲情。在家里,我不准他们说话、不准他们看电视、不准打电话,总之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影响我练功,另外我不准儿子谈婚论嫁,我认为娶个人进来,就多一个人妨碍我。因为家人都非常惧怕我,于是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三年,我也就毫无顾忌地、全身心投入地练了三年功。总以为自己应该已经消完业,应该可以圆满了,可头痛、骨质增生的痛还是一直困扰着我。为了祛病健身、为了追求层次、为了追求圆满,我全心全意地练功、看书、“弘法”、“讲真相”,可以说把心都交给“师父”了,家人、亲情都不顾了,该做的应该都做了,可为何感觉还是跟没练功之前的一样。

  和我在一起练功的功友也有这样的疑虑,她们当中,为了练功,有的离婚、有的与子女反目成仇,还有一个荒废了家业,靠我们几个功友救济。照道理说,为了练功,我们可以说是不顾一切了,可为何还是没有达到目的。带着这些疑虑,我和几个功友去了辅导员家,刚说出我们的疑虑,就被辅导员痛骂了一顿,她告诫我们要为心中产生这样的疑虑赎罪,要通过“讲真相”的方式来将功补过,否则会遭到“师父”的惩罚,还特别嘱咐我们要大胆干,“师父”的法身会保护我们的。于是就在当晚,我们遵照辅导员的指示,分工起来,有的打印传单、有的写标语、有的写横幅,把“师父”想说的话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出来。第二天凌晨四点多,我们就各自行动,分别为自己的疑虑赎罪,也造成了轰动当地的事件。也正因为这一次,让我们痛苦不堪,悔不当初。因为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我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当我出来回到家时,母亲已经瘫痪在床,听丈夫说,母亲听到我做的错事后,一下就晕了过去,醒来时已经中风瘫痪了。回想起母亲早年丧夫,含辛茹苦把我带大的艰辛,可我却为了练功、为了“消业”、“圆满”而对母亲的无情,我真的痛不欲生、无地自容。想到这些,我跪在了母亲面前,而母亲却丝毫没有责怪我,并且笑着对我说了一句话:妈不怪你,要怪就怪李洪志和那些拉你下水的人,回来就好了,改过就好了。

  面对母亲的宽容、家人的原谅。我真的悔不当初。母亲瘫痪在床、儿子三十好几没有成家、丈夫消瘦不堪,这一切都是因为我痴迷法轮功造的孽,李洪志为了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打着祛病健身、“消业”、“圆满”的幌子,利用我们去为他卖命,去讲什么所谓的真相,害得我真的好苦呀,曾经被他利用,真的越想越不值!

  自从醒悟后,我每天都精心照料着母亲,直到她含笑而去,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赎罪。如今,儿子已经成家,媳妇是他的同学,非常孝顺,并且在一年前为我们家添了个大胖儿子。看到这一切,如果我的母亲泉下有知,一定会安息的。

 

【责任编辑:晓涵】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