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教及其组织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出自反动的本质,利用其“亲和力”以及“情感激发”、“心理消解”等歪理邪说,扩展其教仪,拢络信徒以达到反人类、反社会、反政府、反科学、漠视生命、残害生命的反动性。本文藉以对邪教痴迷者的心态剖析,说明不同阶层的人对需求有着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变化,帮助邪教痴迷者认清是非曲直,科学的真伪、宗教与邪教的根本区别,以明镜自身、知迷则返。
一、人性深处的探索
人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着大自然的变化,一刻也没有停止对自身的认识,对人性本质的探索。两者相互依存彼此促进,演释着人与自然的发展历史,开启着人的意识,引导着人的行为。
用现实的观点来看,人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两个世界,即自然界与社会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性是发展的产物。人的感觉解脱于动物而迈进理智”。这时,人性在价值上发生了飞跃。人,已经不仅仅是动物群落中的生物体;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已经进入到经济人这个范畴,因为他既是劳动者、能够创造财富,又是社会中生产力要素;其二,社会的全面发展,人又成为社会中诸多关系的产物。不但置身人际关系,而且置身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关系之中,成为社会关系中的总和——社会人;其三,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化艺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的智慧在发展,包括意识形态中的理想、信念、思维、价值观、自我感受、自我评价、自我实现欲乃至追求独自精神世界,又使人的本性向深度和广度延伸,使其人跨入社会中文化人的境界中。
在人的本性中更具特性的东西,是人有着更高境界的需求。尽管人与人之间所处的境界不同、需求的内容不尽相同,境界的层次各有高低,然而其属性都是人共有之。人之初性本善,纯朴、善良,是人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文化道德熏陶下传承下来的道德观念。邪教及其组织者正是利用人性本善的质朴情感,向人们心灵中射入的一支毒箭。
二、心态决定人的生存信念
行为科学是以人为本、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不为人知、甚至不为自己所知的潜意识行为。处于不同心态下的人,对某些事物有着不同的追求,其行为各异。在迷信宗教,痴迷邪教的人群中形形色色,不仅有民众,还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甚至大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不仅有赤贫者,而且有富人之家,在伟人中也不乏其人。不言而喻,人在自我实现欲——需求的行为驱动下,呈现出一种心态,而且这种心态人人共有的,那就是在改变外部世界的同时,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增进人的安全、自由、幸福。故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心动力”。另一方面,在人的独自的精神世界里,文化氛围的心理感受上,还蕴藏着另一种动力,即“文化力”。这两种力的融合便会在人的思维境界中不断凝固产生,诸如理想、志向、道德、意识、认知、主义等文化与心理内容。所以,一旦认知,他就会向着追求的目标奔去,不断地追逐、奋斗甚至牺牲生命。在我国甚至世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里,曾出现过的无数迷信宗教、痴迷邪教者所付出的生命与血的代价,可以以佐证之。笔者认为,这就是痴迷邪教的个体(群体)动机与行为的原动力。
追求卓越、求全、求美,是人与之俱来的共同特性。在人的行为中,由于内心的脆弱,知识的幼稚,对自然界突如其来,变幻莫测、时来时去的自然现象不知其所以然时,便会产生极大的恐惧和惊骇……当人们的安全感受到极大威胁时,往往把生活中出现的天灾、人祸、生活贫困、社会动乱、生老病死等等与人生活形影相随的险要困境,视为神的惩罚而产生一种特殊的需求—祈求神灵的恩赐。介时与之邪教模拟宗教的圣明言词所迷惑,从而产生对神的崇拜并拜倒于邪教的门下。早期某些迷信的出现与传播,大抵迎合此种感情的脆弱和对不安恐惧而形成的社会文化现象传承至今,成为腐蚀大众心灵,危害社会安定,和谐的隐患。简言之,在人的感情世界,如同一个庞杂喧闹的集市,各种东西纷杂呈上。安全感支撑着人的生命、维系着心理的健康。一旦安全感爱到威胁,所要追求的卓越不能实现时,长期与焦虑、恐惧相伴惶恐不可终日,那么在人的情感中便隐藏着愚昧无知和荒诞。邪教及其组织者便乘虚而投其弹,利用“情感激发”,“心理消解”和邪教的“亲合力”等手段使信徒们理智受到控制,情感发生裂变。此时此刻其行为可以冲破一切,变成强大的,对人类社会偏执狂热之举。世界上没有一种动物像人那样,在残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时,也残害着自己。笔者认为这就是受法轮功毒害的痴迷者自焚、自缢、举刀灭亲狂妄之举的心理症结。
三、警示教育要从心理疏导入手
“知人则哲”。用明智的哲学观点分析,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于恐惧,人之所以恐惧,只是由于无知。当人的超越需求跨越时代的空间,向更高层次追求时,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精神,思想无不受到当今社会制度、机制、道德与法制制约。特别是在社会各阶层公务员、文化艺术体育与商贾同人民之间,有权势者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下岗失业群体对生活与就业的期盼等等,使其人们心灵中所承受的压抑感增大。这时,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迫切需要解脱生活中种种矛盾与困境;有的由于需求层次的不同,渊于对自身生命命运的担心。有的渊于对财源的渴望。有的渊于对爱情的向往。有的渊于与他人关系中矛盾的冲突。有的渊于群体与个体间友谊的亲和等等。这就是在当今世界已经进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到相当高级程度的21世纪,仍然相信迷信、痴迷邪教,把生命沉沦于缥缈虚幻的盲目崇拜之中的心态。
殚思谒虑引导行为。“人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产物。”虽然诸多的邪教追随者及痴迷者尚未觉悟甚至仍然走向深渊被恐惧和无知桎梏着,一旦能够知法明理,消除心理障碍,不但可以成为淳朴善良的公民,而且将会反戈一击成为反邪教战线的一员。笔者认为,警示教育要用科学的态度,加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科普宣传力度,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上界定什么是正统的宗教,什么是邪教。因为邪教往往就是披着神圣的宗教经典来欺骗群众的。故而宗教理论对抵制邪教的正面影响不可忽视。(作者系重庆市行为科学学会老年分会会员 )
【责任编辑:辛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