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今日推荐  >  更多
信徒“合理化”心理机制及对策探析

作者:龚灿锋 · 2011-04-27 来源:凯风网

  法轮功的那套歪理邪说遭人唾弃,而法轮功信徒所表现出的种种行为让人感觉既可悲又可怜。他们认为修炼法轮功无比幸运,不断地为法轮功辩护。这种思想行为的出现,与法轮功信徒不断“合理化”的心理机制有极大关系。

  一、“合理化”心理机制的概念及方式

  “合理化”主要是指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找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行为作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对自我的伤害。这是心理防卫机制的一种方式。

  一般而言,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中,除了面对错误外,当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短暂的采用“合理化”的方法以减除内心的痛苦,避免心灵的崩溃,并无可厚非,更何况在找寻合理的理由时,也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个人如常使用此机制,借各种托词以维护自尊,则不免有文过饰非、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之嫌,终非解决问题之道。很多强迫型精神官能症和幻想型精神病患者就常使用此种方法来处理其心理问题。

  合理化有多种方式。当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往往会采用“酸葡萄”心理机制来缓解自己的失落。而当自己所得到都是无价值的东西的时候,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就利用“甜柠檬”心理机制来强调自己所得到的东西都是最好的。另外,当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或者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采用推诿的方式把原因归结于其他因素。如果事情对其他人造成了伤害,则会采用特殊方式予以抵消,从而“合理化”。

  这几种典型的“合理化”心理机制在法轮功信徒当中广泛存在着,导致信徒不断自欺欺人,沉陷在邪教当中无法自拔。

  二、信徒“合理化”心理机制的表现

  1、“酸葡萄”心理

  当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因自己能力不够而无法取得时,就加以贬抑和打击,称为“酸葡萄”心理。此心理是引申自伊索寓言里的一段故事:从前,有一只狐狸走进葡萄园中,看到架上长满了成熟葡萄,它想吃,但因架子太高,跳了数次都摘不到,而无法吃到葡萄,它就说那些葡萄是酸的,它不想吃了。其实葡萄是甜的,它因吃不到,而说葡萄是酸的。

  在法轮功信徒当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心理。李洪志在《转法轮》中告诉信徒“在常人复杂的环境中,在人与人心性的摩擦当中,你能够脱颖而出,这是最难的。难就难在你明明白白的在常人利益当中吃亏,在切身利益面前,你动不动心。”为了不动心,信徒不断地将得不到的东西或者无法满足的欲望当作“酸葡萄”不予理会。

  如,“为了全身心的练功,我不但自己放弃了磨石粉厂的经营,也不让家人去管。妻子劝我不要练法轮功了,专心办好厂子,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我拿出李洪志《得与失》这篇‘经文’,指着上面的文字和妻子说:‘师父说了,我们失去的都是不好的东西,得到了层次上的提高,最后得正果,功成圆满。’厂子很快就关闭了,一向富足殷实的家境衰败下来,我仍不以为然。”(凯风网,《薛成林:两个功友的悲剧(图)》)

  再如,“妻子不就是欲望心太重才离我而去的吗!要是我和妻子能早点认识法轮功,妻子就可能不会离开了啊。”(凯风网,《方志雄:我终于跳出了法轮功的“迷魂阵”》)

  “葡萄”本身并不酸,只不过是因为得不到才变酸了。本来,从事正当的工作、追求事业发展再正常不过,存在欲望也没有错,对于工作事业的不顺利,对于无法满足的欲望,信徒往往都以影响“修炼提高”为由不断地看作应该去除的,是“酸葡萄”。这种典型的“合理化”心理使得信徒与社会越来越远,欲望不断被压抑,最后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2、“甜柠檬”心理

  与酸葡萄相反的,另一种自卫机制是“甜柠檬”心理。此方法是指企图说服自己和别人,自己所做或拥有的已是最佳的抉择。上述伊索寓言里所说的那只狐狸,后来走到柠檬树旁,因肚子饿了,就摘柠檬充饥,而且边吃边说柠檬是甜的,其实柠檬味道是酸涩的。

  引申到信徒面对修炼中所发生的一些不如意的事,有时他们也会像这只狐狸一样,努力去强调修炼得到了很多好处,硬是要把“酸柠檬”说成“甜柠檬”。

  如,“练了一个多月后,胃疼和头晕的毛病其实并没有明显好转。但为了能靠练法轮功治好我的老毛病,我就跟丈夫说,这个功真能‘祛病健身’,我的病有明显好转。”(凯风网,《刘金华:荒唐的修炼经历》)

  再如,“丈夫对我很失望,和我大吵了一架,可是我依然一心修炼,后来儿子病好以后,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爱粘我了,我却心里想着可以更好地练功了。”(凯风网,《邱晓春:练功让我得了尿毒症》)

  还有,“周围的邻居……不再让他们的孩子和我女儿来往。而我却‘自视甚高’:他们都是‘凡人’,怎么能理解我们‘修炼人’的作为?!从一点一滴做起,我有形、无形中为女儿‘消了业’,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凯风网,《冯磊:我经历的荒诞事(图)》)

  以上信徒的“甜柠檬”心理中,隐藏着信徒希望坚持“修炼”而欺骗他人和自我的心理。他们为了更好地“证实法”,说服他人,把明明是没有效果的也说成是有效果,认为自己在法轮功中得到了好处。而当出现不被人理解的行为的时候,他们就自我安慰,认为别人层次低,无法理解层次高的“修炼人”。

  3、“推诿”心理

  此种自卫机制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找人担待其过错,使个人心灵趋于平静。法轮功信徒中存在大量这样的方式,要么是“考验”,要么是“干扰”,要么就是存在“有漏”,反正不会想到是法轮功本身的问题。

  如,“我坚持要去,认为有‘师父’的‘法身’保护不会有什么危险的,于是我就披上雨衣,打着手电筒,顺着梯子上了房顶换瓦。结果脚下一滑,从房顶上摔了下来,造成左腿骨折,现在走路还有点瘸。当时认为是‘师父’对我的考验,就继续练功。”(凯风网,《邰米荷:我练法轮功的荒唐经历》)

  “练功一段时间后,我身上关节仍不时发痛,风湿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有加重的迹象。我将这个情况告诉了阳国庆,她很有信心的告诉我:‘这是师父在考验你,在给你消业,不能操之过急。’”(凯风网,《卢淑云:我庆幸脱离了法轮功》)

  “练了一个月,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我问他:‘老荆,法轮功到底行不行哟?’他说,遇事应该‘向内找’,法轮功绝对没得问题,问题都是出在自身,要想‘精进’,光练功不行,关键是要‘学法’。”(凯风网,《练功没治好病还险些丢命》)

  一旦信徒不断地将修炼未达到效果的诸多原因“推诿”到考验、执著心未去、需要加强“学法”等等方面的时候,就促使他们不得不强化自身修炼行为,出现更多的“合理化”心理。

  4、“抵消”心理

  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当事情牵连他人,令他人无辜受伤害和损失时,会加重内疚和自责的心理。倘若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这种心理就是“抵消”心理。在未完全泯灭人伦的法轮功信徒当中,同样存在着这样消除心理不平衡的“合理化”方式。

  如,“丈夫见我整日神神叨叨的,劝我不要再练,还说国家已经依法取缔法轮功了,我这样做是在做违法的事,还让三个儿子一起来劝我。可我根本听不进家人说的话,骂他们是白眼狼,说自己那样做都是为了这个家好,为了给大家带来美好的生活。”(凯风网,《这就是我的“福报”》)

  再如,“当时我看出丈夫其实不想伤害孩子,但是又放不下‘圆满’。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丈夫终于想通了,他认为只要精诚修炼,孩子将来会得到‘福报’的。”(凯风网,《孩子他爸,你在哪里?》)

  法轮功信徒为修炼得罪了自己的亲人,他们心理也有所愧疚,但又舍不得法轮功,就将自己的修炼行为与能够给家里人带去福报,或者让家里人受益,而不断去补偿对亲人的伤害,以此“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方式,求得内心的平静。

  三、信徒“合理化”心理机制成因及其危害

  法轮功信徒之所以出现这些过度“合理化”心理,与李洪志那套独特的心理控制术是分不开的。

  1、不断贬低人世间的一切滋生了信徒的“酸葡萄”心理

  李洪志将人世间的一切都看作是“宇宙垃圾”“和泥玩,不嫌脏”,而将信徒的正常追求和欲望看作是强烈的执著心,要求信徒不断去除。李洪志不断贬低信徒所追求的利益的价值,并采取“不得不失”的交换理论,鼓吹信徒只有放弃了人间“肮脏的东西”才能够得到更多珍贵的东西。一旦人世间的一切都被贬低,信徒也就不再对人世间的东西感兴趣,得不到就称作是不好的,是会影响修炼的,当作“酸葡萄”以求心理平稳。

  2、疯狂抬高修炼的价值激化了信徒的“甜柠檬”心理

  贬低人世间的一切之后,李洪志搬出了最为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史无前例的大圆满”,帮助信徒“圆满成神”,“永得人身成佛祖”。修炼的价值不断地被提高,一旦信徒得不到,又担心会被他人嘲笑或者失去了机会,就不断坚持称修炼获得了效益,自我感觉很好,因而不断地自我暗示,制造种种假象。一旦“柠檬”变成了“甜”的,更多人就会受到信徒的误导,开始误入其中。绝大多数人就是在信徒这种“甜柠檬”的心理状态下被介绍入门的,而随后又不断地以这种“甜柠檬”的心理去欺骗更多的人。信徒自欺欺人与这种“甜柠檬”心理有极大关系。

  3、惯于推脱责任的伎俩必然导致信徒不断“推诿”

  李洪志是最不负责任的,他贬低世间利益许诺给信徒最好的东西,无法兑现却不敢承认,还要编造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责任。李洪志口口声声说“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员负责”,并称“绝不能出偏,否则就是在传邪法”。这样信誓旦旦的“讲法”,迷惑了很多人。信徒出现了问题绝对不会怀疑是他李洪志或者法轮功出现了问题,因为李洪志将法轮功吹得天花乱坠,满足信徒的种种未能满足的欲求,而一旦无法实现,就只有按照李洪志的模式去寻找原因,要么是不符合“大法”的要求;要么是需要接受“考验”,需要达到更严格的要求;要么就是还有其他的未知条件没有达到。种种挤牙膏式的责任模式,导致信徒不得不不断“推诿”。

  4、胡诌修炼成效催发了信徒的“抵消”心理

  李洪志胡诌其修炼是神奇的,不仅仅信徒自己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圆满归位”,还能够“一人练功,全家受益”,给家里人带去“福报”。这样,即使信徒忙里忙外忙法轮功,或者忽视了对家人的关怀,也有足够的理由。那就是,修炼法轮功也是关乎家人利益的事情。李洪志胡诌的“一人练功,全家受益”的成效导致信徒一旦看到自己家里人出了异常问题就会不予理会,或者干脆求李洪志帮助,或者自我安慰将来会予以弥补,因为一旦自己成神了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呢?受李洪志“消业论”“层次论”的影响,信徒甚至将无法实现对家里人的责任当作是给家里人“消业”,当作是给家里人提供“福报”。这样荒谬的逻辑思维使得信徒不断采取“抵消”的心理去回避现实,而致家里人的种种劝解不顾,埋头痴迷于邪教中。

  四、信徒“合理化”心理的积极应对策略

  正是因为信徒不断“合理化”,导致他们一味沉迷邪教,这是“合理化”对信徒的消极作用。信徒出现各种各样的“合理化”心理是正常的,只不过信徒消除那些异常心理的方式并不可取。如果能够合理应对,则能够将这些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1、正确分辨“酸葡萄”和“甜柠檬”

  “酸葡萄”和“甜柠檬”本身是相对的,与信徒的心理有极大关系。因此,正确分辨这两种心理就需要认识到现实和修炼的相对性。在现实中,遇到不顺利的事情,进行合理的归因,不能够一味地回避,短时间认为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可以理解,但也需要找寻合适的办法予以解决。

  事业、家庭、婚姻、情感等等方面,在人的一生中难免出现波折,但作为主体的人是存在主观能动性的,一味地回避和采取消极的方式的,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法轮功的歪理邪说主要是利用信徒一时无法解决棘手问题利用人心灰意冷的心理,将得不到现实利益当作“酸葡萄”,承认将虚无的修炼利益作为“甜柠檬”,扭转了信徒的思维,也导致信徒永远吃不到“甜葡萄”

  因此,当人生遭遇不幸切莫轻信邪教。病急乱投医,只会越来越乱,得不偿失。一味地回避现实问题把自己埋在土堆里永远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正确客观面对采取合理的方式去追求和妥善解决。

  2、客观认知“遇事不顺”和“修炼效果”

  修炼法轮功是丝毫没有效果的,甚至是适得其反。只不过是因为遭到了李洪志的不断暗示,将“遇事不顺”种种原因归结于非法轮功因素。而李洪志所吹嘘的“修炼效果”无法达到更是成为约束信徒的重要方式。因此,客观认知“遇事不顺”,正确归因“修炼效果”十分必要。

  信徒普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走入法轮功,却不知一踏进去就钻进去了,其中因素就是因为没有客观认知“修炼效果”及“遇事不顺”。李洪志通篇的“讲法”就是,人是有“业力”的,修炼可以“消业”,而如果得到了修炼预期的效果就是他李洪志的功劳,一旦出现了不顺利,则是因为有这样或者那样与他李洪志无关的因素。这种典型的逻辑迷惑了许多人。这是李洪志贬低一切,包括信徒自身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方面。

  因此,需要分开究竟是因为“修炼”了导致的“不顺利”呢?还是因为没有“修炼”导致的不顺利。必须结合实际例子及自身的真实情况,找找法轮功的因素,看看究竟是修炼了给予的好处多,还是没有修炼给予的好处多;更不可忽视法轮功泯灭人性戕害生命的例子,最终再来看自身修炼前后的家庭事业身体及心理变化,从而客观归因和判断。

  3、立足现实补偿对亲人的伤害

  法轮功信徒本身对亲人的伤害是最大的,因为这牵涉到太多的无辜者。李洪志的狡猾之处是编造了一张网,这张网以修炼者为节点,将一个个家庭编造在其中,最终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痴迷者不这样认为、因为受到邪教所引导的思维模式的误导,信徒将自身真正亲人归结于“高层次的亲人”,将亲情归结到不确定的“未来”,而不断承诺的空头支票更是让信徒对亲人的伤害心安理得。

  一旦脱离了现实,凭空猜测自然无法弥补对亲人的伤害。因此,必须立足于现实,采取正确客观的方式弥补对亲人的伤害。习练法轮功已经给亲人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放弃追求淡漠亲情过着不是和尚却是和尚的生活,已经给至亲带去了无形痛苦,还要在亲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置之不理甚至变本加厉斥之为“魔”“报应”,更是让亲人伤心欲绝。

  真正的福报不是什么法轮功,而是自己努力为家庭和谐作出应有的一份贡献。家庭是个整体,现实才是家庭的实际,虚无的“一人练功,全家受益”,永远是无法实现的鬼话。远离邪教,就是对亲人最大的福报。

 

【责任编辑:晓涵】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