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教的触角是否会伸向纯净的校园?学生能否识破披着“学习捷径”“保平安”外衣的邪教陷阱?日前,上海市普陀区曹杨中学附属学校(下文简称“曹杨附校”)与普陀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下文简称“教院附中”)分别开展反邪教主题班会,通过情景剧、AI案例、小组辩论等创新形式,将“慧眼识邪 主动拒邪”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一场场生动的课堂实践,既是警示教育,更是一场守护青春成长的“思想防御战”。
情景剧戳破“虚假救赎” 学习岂能靠“信神”?
“信‘神’就能考高分?”“不用写作业就能开启智慧?”在曹杨附校六年级的班会课上,一幕名为《困境中的“虚假救赎”》的情景剧正在上演,“邪教分子”利用学生学习焦虑的“痛点”,编织谎言,引发全场深思。主持人一句“是救星还是陷阱?”瞬间点燃讨论,学生们一针见血指出:“背单词靠努力,信‘神’提分违背学习规律!”
这种“沉浸式揭批”正是此次班会设计的初衷。“以往觉得邪教离我们很远,但现在发现它可能会伪装成‘学习帮手’。”学生于宸熙说。“我们应该扮演主流价值的‘坚定捍卫者’。”曹杨附校政教副主任朱庆坦言,“学校的责任远不止于一堂课,更在于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理性的校园文化氛围,从根源上压缩邪教思想的生存空间。”他认为,教师要成为学生思想的“敏锐瞭望者”,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并终身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批判精神,教会他们“不盲从、不轻信”。
自编小品揭“捷径”诱惑 校园反邪从“说教”走向“共情”
在教院附中八年级的课堂上,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捷径”的诱惑》引发深思。主人公“小科”因考试失利被“通门”组织盯上,对方声称“诚心追随即可开启智慧”。在经历一番犹豫与挣扎后,“小科”最终选择报警并协助端掉窝点,教室爆发出热烈掌声。
“青少年反邪教教育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平衡负面信息的警示效果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避免他们产生‘与我无关’的疏离感。”八年级二班班主任李润丽在剖析这一教学设计的初衷时表示,“我们将真实案例改编为校园情景剧,就是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邪教的诱惑可能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在内心深处真正拉响警报。”班会选取学生亲身经历的案例,如路上被塞传单、海外见闻等,让反邪教教育从“说教”变为“共情”。
家校联动构建反邪防护网 “小手牵大手”延伸校园安全防线
为巩固和深化班会教育成果,两所学校都着力推动教育场景从课堂向家庭自然延伸,旨在构建一个“学校主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家庭积极呼应”的立体化教育闭环。教院附中布置的“与家人共读承诺书”任务,推动形成家校防护网;曹杨附校的学生们则化身“反邪小卫士”,向家人传递拒邪知识。“‘小手牵大手’在反邪教教育中能起到关键的桥梁作用。”曹杨附校六年级三班班主任赵会对此充满期待,“它弥补了部分家庭反邪教育的空白,当学生扮演知识传播者时,不仅巩固了自身认知,更将校园的安全防线延伸至每一个家庭,形成‘校园—家庭’联动的防护网。”
从“教师主讲”到“学生发声” 创新校园反邪宣传模式
近两年来,普陀区委政法委立足区域特点和不同人群需求开展精准反邪宣传,特别针对青少年认知特点,依托校园场景开展反邪宣传。通过主题班会、开学第一课、书画展、教案配送、反邪教京剧创编等多元形式,将反邪知识融入课堂与实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辨识能力。“我们着力推动校园宣传模式从‘教师主讲’转向‘学生发声’,鼓励学生通过情景剧、小组辩论、短视频等方式自主演绎、分享感悟,实现自己讲、自己演、自己悟。”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互动体验式教育不仅增强了反邪知识传播的亲和力,更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让防范邪教的种子在校园深深扎根。
从情景剧的沉浸体验,到案例分析的理性思辨,再到报警模拟的实战演练,普陀校园的反邪教教育,正以一种更加生动、深刻、有效的方式,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当学生们走出课堂,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关于邪教的知识,更是一种清醒的认知、一份勇敢的担当和一种守护家庭与社会安宁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