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曝光
无情岂能慈悲

作者:尚 水 · 2009-12-04 来源:凯风网
  李洪志在《转法轮法解》中讲到:“慈悲不是情!常人是有情在的,升华上去之后就没有情了,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慈悲。”还说:“人要去掉这个情,慈悲心就显现出来了。”对这样的说法,我们不得不打上大大的问号——慈悲真的不是情吗?没有了情,就是超常人吗?没有情的人能慈悲吗?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来谈谈什么是慈悲。慈悲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梵语Maitri-Karuna的意译。“慈”是慈爱众生,给予快乐,“悲”是悲悯众生,拔除痛苦,二者合称为慈悲。简言之,慈悲就是“予乐拔苦”。从慈悲的定义来看,讲到“慈爱”,讲到“悲悯”,这些都是由情而生的。所以说,我们讲慈悲,源头不得不归结到“情”。有情才能慈爱、才能悲悯,才能慈悲。“慈悲不是情”这样的说法显然荒谬。

  其次,我们再来谈谈“常人”和“非常人”。李洪志讲“常人是有情存在的”。言下之意就是“超常人”或者“非常人”如此等等这些有别于“常人”的人就没有情。试问,人和人的不同,区别是有没有情吗?显然不是!情感,是任何动物都有的。家里圈养的小猫、小狗是有情的,它们也会敏感于主人的态度而有喜怒哀乐。野外生存的猛兽也是有情的,所以才有了那句“虎毒不食子”的古话。人也是动物,终究是不可能脱离情感的。人,毕竟是人,不是神,就连李大师自己也说“大法弟子是修炼的人,不是修炼的神”,那又怎么可能完全无情呢?

  那么人和动物、人和人的区别究竟在那里呢?在我的理解看来,答案应该是“理性”。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理性”。而“常人”和“非常人”真正的区别则应该在于“理性化的程度”。一个人,要成为人上人,要超凡脱俗,正确的途径不是抛弃人类最原本、最质朴、最可贵的情感,而是不断提升理性的程度。有了足够的理性,就能不执着于情感,不计较于得失,不纠结于琐事;有了足够的理性,就能领悟生命智慧,豁达面对生活,领略人生幸福。当一个人既能发自情而止于理,又能源自理而动于情,有尺有度地把握好情理的时候,那这个人就可以算是有一定人生造诣,真正提升了自我的人了。

  然后,我们再回到“慈悲”,讲讲慈悲的目的。曾经读到一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说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是有了激励;一切的激励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识;一切的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是有了工作;一切的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是有了爱;当你拥有了爱的时候,你便与自己、与人类、与生命联系为一。”的确,慈爱让自己豁达、坦然,让自己的心因为拥有广阔的包容空间而无比强大。慈爱也让这种强大的力量惠及他人、影响他人,让人人在爱与被爱中感受生命的阳光。而悲悯,让人与人之间多了深切的同情与理解,让人们在和谐中共存,在相互扶助中共生。用通俗的语言讲,“慈悲”应该就是“自己好了,让他人也好起来”。

  清楚了这些,现在让我们作这样一个假设:一个人没有了情,让他去慈悲。看看会有什么结果。抛弃亲情,为了自己的圆满,不关心父母,不教养子女,让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执迷不悔而老泪纵横,让自己子女的生活和学业因缺少父母照顾引导而受到不良影响。这些是对他们的慈爱吗?看到老人为自己担忧,子女缺少关爱,家庭散落,而自己无动于衷,这些又是在悲悯吗?自己为求圆满,抛弃亲情,让周围的亲人痛心、难过、生活不得安宁,这样的“慈悲”能叫慈悲吗?

  讨论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李洪志盗用佛教的慈悲,却做出荒唐的曲解;把“是人就有情”歪曲成“常人才有情”,其居心究竟何在?很简单,就是要把朴实的弟子们,从真理的原点引向他所需要的谬误,然后理所当然地为他的某些不能告人的目的服务。

  很多不知情的、朴实的法轮功习练者之所以痴迷练功,其实出发点的的确确也就是一个朴素善良的愿望——让自己好,也让别人好。但被李洪志带入了歧途。如果真正想要让自己好,让别人好,还得回过头来,多看看周围的世界,多听听周围的声音。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