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评论
学习邓小平同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守住意识形态阵地(上)

作者:南剑 · 2025-05-22 来源:中国反邪教网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干部队伍、党的建设、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等许多新的问题,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方针,是实现“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是全党工作大局的一个基本保证,是支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个基本前提。

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在1999年取缔了邪教“法轮功”,在这一轮社会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胜利。

无数国内外的事实表明,我们与邪教的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隐蔽性、艰苦性——为了严守意识形态阵地,做好邪教痴迷者的转化工作,提高公众反邪教意识,我们应该从多维、深入的角度去认识、研究邪教和邪教痴迷者。本文仅从邪教痴迷者心理障碍及人格特征方面提出粗浅的看法。

纵观世界各国的邪教,多以“教派”“社”“团”等形式出现,打着宗教、社团的幌子,从多种不同的传统宗教中,剽窃片断教义或概念,歪曲宗教教义,拼凑而成的歪理邪说,“教主”对习练者长期地施加影响,滋生和泛滥“邪教意识”,使其逐渐地采用邪教的观点去思考问题,用邪教的语言去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从而时时刻刻地改变着这些人的正常思考方式和意识,借此操纵着他们的精神信仰世界,或肆意残害信众的心灵和肉体,乃至掠夺他(她)们的财产、生命,使其成为邪教的牺牲品。

西班牙著名学者、邪教问题专家佩佩·罗德里格斯指出:“一个人为什么会跌进教派泥潭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教派的操纵手段,而是在于教派物色到自己的猎物之时就已经存在了的东西,即当事者此前的性格倾向使其面对生活波澜显得特别脆弱,从而无力抗拒被人操纵和坠入依赖深渊的社会心理因素”。一个人被邪教俘虏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因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客观因素同个人的心理需要产生某种程度的结合时,才会出现对邪教的好奇、信任、依赖、痴迷。

一、 邪教痴迷者心理健康状况

1.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某种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是心理活动中的轻度创伤表现,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邪教痴迷者心理障碍是痴迷者在邪教痴迷状态和摆脱邪教痴迷的过程中,以及在放弃邪教信仰的一个阶段之内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异常和症状,具体表现为反应性情绪障碍或适应不良的行为,例如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等,并体现为社会适应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综合社会功能的降低,严重的还可以表现为各种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疾患。邪教痴迷者的心理障碍是由众多的由轻到重的不同症状、不同梯度的心理问题结构而成的。

2.邪教痴迷者心理健康状况

我们通过2001年和2007年的调查,显示邪教“法轮功”痴迷者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存在着某种心理症状。“法轮功”邪教组织被中国政府依法取缔后,痴迷者仍然不同程度地坚持邪教立场与周围人和社会形成了对立,社会帮助和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及在摆脱邪教控制过程中存在的内心冲突均增加了他们的挫折感。由于任何一种心理症状都会加大焦虑反应,焦虑情绪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症状,更可以同其他心理症状共同表现。所以,焦虑因子的阳性反应最为突出,男、女的阳性反应分别高出普通成年人组的6.2倍和4.3倍。“法轮功”痴迷者中,偏执因子男性高于女性16.27%,与深度痴迷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的结果吻合。精神病性因子女性高于男性6.34%,与痴迷者中女性总体文化水平低于男性、自我意识水平低于男性密切相关。同时,精神病性因子“法轮功”痴迷者男性和女性分别高于普通成年人组2.8倍和7倍,长期在这种消极暗示和精神控制的影响下,必然会使人变得更加脆弱和敏感。

二、邪教痴迷者个性倾向研究

个性又称人格,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人格结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在多层次、多侧面结合构成的整体。邪教精神控制始终掌握着重塑邪教痴迷者人格的基本要素,如信息、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控制,价值观念、信仰和性格特征的改变。有的邪教痴迷者发生了人格的根本变化;有的形成了与原有人格并存的多重人格;有的原有的消极人格特征则出现了极端的变化,形成了变态人格。邪教成员邪教人格的形成既取决于原有的人格特征,也取决于对邪教的痴迷程度和邪教组织的控制程度。

1.内外倾特征

痴迷者中内倾或偏于内倾人格的比例远远大于外倾人格者,痴迷程度与内倾人格特征呈正比,转化程度与外倾倾向成不显著正比关系,这表明内倾的人在挫折状态上,虽然沉默寡言,但情绪体验深刻,有自我封闭的倾向和幻想倾向,希望通过关心、道德和信仰、观念的途径恢复心理平衡。

2.兴趣爱好特征

良好的兴趣爱好是人重要的精神支柱,研究表明“法轮功”痴迷者练功前有25.9-26.7%的人没有兴趣爱好,习练“法轮功”之后失去或大部分失去原有兴趣爱好的占被试的41.2-41.6%,自述还保留原有兴趣爱好的为24.8-25.8%,有了新的兴趣爱好的为6.9-7.0%。深度痴迷者与尚未转化的痴迷者中,“原来就没有兴趣爱好”的比例大于其他人,而自述仍坚持“原有的兴趣爱好”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人,这与深度痴迷者和尚未转化的痴迷者中的文化水平偏低和自我价值感偏高密切相关。另外,被试男女比较,“原来就没有兴趣爱好”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14.8%。

3.人际交往特征

被试对自己习练“法轮功”之前的人际关系状况普遍评价较高,尤其是深度痴迷与尚未转化的痴迷者更是高于其他被试,这与其中部分人具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相关,其次,男性“法轮功”痴迷者对人际关系的评价高于女性。认为自己在习练“法轮功”之前“有较多朋友”的只占被试的28.2%,尚未转化的痴迷者认为自己在习练“法轮功”之前“几乎没有朋友”的比例超过被试的平均值5%,深度痴迷者超过被试的平均值8.4%。可以看到“法轮功”痴迷者的实际交往水平普遍低于自我评估水平,而且转化程度和痴迷深度与实际交往情况呈反比,男性“法轮功”习练者对实际交友情况的评价高于女性。

人际矛盾不是导致习练“法轮功”的主要因素,社会大众普遍对“法轮功”习练者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是他们摆脱邪教控制重返正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有利因素。痴迷程度越深、越加坚持“法轮功”立场,在一个阶段内自我评价越高,同时表现出“向外扩张”的人格特征。男性痴迷者对自己的交往水平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均明显高于女性,女性痴迷者在习练“法轮功”之后在人际交往方面所发生的消极变化明显高于男性。

4.受暗示性研究

调查显示在被试中有30.6%的人有比较明显的受暗示性,这与人群中有大约30%的人具有比较明显的受暗示性相近,但与“法轮功”痴迷者中受暗示性的人明显高于普通人的研究假设不符。却与痴迷者中偏执倾向、理智化倾向的人比重显著的特点相符。可以认为,在“法轮功”习练者中受暗示性强的人比重大于普通人群,而随着痴迷程度的增加,受暗示性的心理因素仍在发挥作用,同时,体现出偏执和理智化倾向增强的特点。

5.理智化和割裂倾向研究

这里所说的“理智化”和“割裂”倾向,是指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现象。当人感受到冲突和挫折后,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具有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焦虑、愤怒情绪,从逆境中使自己得到保护的适应性倾向或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是心理防御机制。

过分使用抽象思维,或者以普遍化、概括化的形式处理个人情感上的苦恼或心理冲突,以掩盖个人生活中所感受的不快,这种防御机制就是理智化。理智化的一种表现是专注于思考人际之间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几乎完全忽视人的动机、目的和情感。割裂对问题的思考坚持“非黑既白”、“非对既错”的认识。

过度运用理智化和割裂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心理不成熟、心理年龄滞后的表现,一些人这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伴随进入成年,还有些成年人会因为挫折因素而诱发或强化原有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把个人的一切不幸和痛苦完全归结为客观原因,避免反观和体验自己的内心活动,实现冲淡内疚和耻感的痛苦,理智化发挥了作用。在处理社会事务中采取一种简单线性的思维模式“非黑既白”、“非对既错”,不允许、不能面对黑白之间的灰色过渡地带的存在,经常使自己陷于痛苦之中。

理智化和割裂倾向体现了主体存在着追求完美、自恋和偏执的人格倾向。研究发现,“法轮功”邪教痴迷者中存在理智化心理防御机制倾向的人占被试的62.9%,2007年调查显示,“法轮功”邪教痴迷者中存在理智化心理防御机制倾向的人占被试的52.6%,两次调查此问题均比较突出。

6.邪教痴迷者中存在的终极信仰需求不容忽视

无论在普通人群中还是在邪教痴迷者中都有一些人存在着终极信仰的需求,不过在邪教痴迷者中神灵信仰的程度更为突出,这正是他们痴迷于邪教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在其他信仰方面也存在着与神灵信仰的互动关系。

在能够诱惑痴迷者接触法轮功的原因中,“一般痴迷”人员的首要诱因是“能够消除疾病,强身健体”,其次才是“法轮大法”可以为他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能够解释常理不能解释的问题”而在中度痴迷人群中,两个诱因的位序发生了颠倒,前者的比例也由39.7%降至15.7%,后者的比例则从19.7%提升至26.5%;在深度痴迷人群中,“强身健体”的原因又降到5.9%,信仰性的认识大幅提升至58.8%。在痴迷后的练功目的中,也出现类似的现象,在一般痴迷练功人群中,“锻炼身体”的人占21.6%,居第一位;而相同目的的人在“中度痴迷”者中仅有4.8%;在深度痴迷者中压根没有抱此目的的人员,而“弘扬‘大法’”目的的练功人员比例却从一般痴迷者中的13.7%;中度痴迷者中的20.5%,跃至41.2%。可以看出,影响人对“法轮功”迷恋的原因中,影响力最持久和作用力最深远的是抽象的、精神层面的信仰因素,而不是具体的、工具实用层面的“祛病健体”等现实因素。但是往往多数练功人员是从实用性练功目的开始,逐步演变到痴迷于信仰因素的阶段。

政治信仰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痴迷者的痴迷深度,在一般痴迷人群中,表示过去曾经存在政治信仰的人数占到20.3%;而在中度痴迷者中,这一比例已经提升到31.6%;及至深度痴迷者中,这个比例又升至37.5%。以上数据分析表明过去曾经的政治信仰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对宗教和邪教的信仰和追求。(未完待续)

分享到:
责任编辑: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