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公安机关成功侦破一起“一贯道”复辟案件。该组织在2022年至2024年初迅速裹挟成员600余人,其中未成年人竟达30余人。主犯刘某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利用职业身份诱骗发展20余名在校小学生加入,甚至强迫成员立下“脱离即遭天谴”的毒誓。这起案件暴露出会道门等非法组织对未成年人群体的系统性侵蚀,也凸显了构建未成年人防范邪教、会道门等非法组织体系的紧迫性。
一、“一贯道”复辟案的渗透特征
(一)精准锁定未成年人心理弱点
“一贯道”通过“发展成员年龄越小功德越大”的邪说,将魔爪伸向认知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该组织利用青少年猎奇心理,以“点亮智慧”“开启潜能”等话术包装其歪理邪说,甚至通过“全家入道”的亲情绑架迫使未成年人被动接受洗脑。
(二)构建封闭化精神控制体系
该组织形成“点传师—坛主—普通成员”的严密层级,通过线下聚会与网络课堂构建双重控制场景。成员需每日花费6-7小时进行“打坐修行”,强制背诵《点亮智慧的心灯》等洗脑材料,并缴纳“功德费”换取虚假的“功德积分”。这种全天候的精神规训,使未成年人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三)跨区域渗透与科技化传播
案件中,该“一贯道”组织活动范围覆盖山东9个地市,并辐射全国多地。组织利用微信群传播音频,通过加密软件进行单线联系,甚至在人民币上印制“末世论”宣传语。这种“线上+线下”的复合传播模式,极大增加了未成年人接触非法组织毒害的风险。
二、未成年人易受侵害的深层原因
(一)家庭监护缺失
家庭监护的缺失与错位是未成年人遭非法组织侵害关键诱因。部分家长对邪教、会道门等非法组织的辨识能力不足,难以有效识别并防范其对子女的潜在威胁。同时,部分家庭因父母离异、外出务工等原因,监护功能严重弱化。本应悉心陪伴、正确引导、守护安全的监护人,却未能尽责。这使得孩子在成长中情感缺失、认知迷茫,内心渴望关怀与指引。这些非法组织便趁此漏洞,以虚假温情和所谓“救赎”为诱饵,让未成年人误入歧途、深陷泥沼。
(二)学校教育滞后
当下,校园针对邪教组织、会道门组织等非法组织的警示教育大多仅停留在张贴标语等简单宣传层面,缺乏系统深入的课程设计和精心规划的教学安排,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对邪教、会道门等非法组织的认知处于模糊状态,存在诸多盲区,面对精心伪装的话术和极具迷惑性的宣传手段,未成年人难以有效抵御,极易被歪理邪说蛊惑,给校园安全和学生健康成长带来极大隐患。
(三)社会支持欠缺
邪教等非法组织常巧妙借助“熟人社会”进行渗透,他们利用亲属、邻里间的紧密关系,精心编织起一条条信任链,逐步将人引入歧途。与此同时,基层防控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社区志愿队伍数量不足、力量薄弱,社会支持网络与基层防控体系存在一些漏洞,难以全方位、有效地抵御非法组织的侵袭,给社会安全稳定带来隐患。
三、构建未成年人防范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家庭层面:强化监护责任与科学教育
建立家庭预警机制,家长需定期与孩子进行对话沟通,密切关注其社交圈动态,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参与神秘仪式、接触歪理邪说等异常行为,应迅速联系社区或公安机关。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素养培育活动,比如借助科普阅读等形式剖析解读一些谣言案例,引导孩子学会辨别伪科学话术,帮助孩子构建理性思维。
(二)学校层面:完善反邪教教育体系
将反邪教、反会道门等非法组织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如通过互动体验、角色扮演等趣味互动培养学生辨识能力。同步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培训教师掌握基础心理评估技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纾解通道。
(三)社区层面:构建网格化防控网络
打造“反邪教教育基地”,配合AI互动屏解析邪教等非法组织架构,让居民直观了解邪教特征。同时,培育“反邪教志愿者梯队”,招募退休教师、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等易受裹挟群体组成“银发护苗队”,定期普及反邪教知识,扩大宣传覆盖面。同时积极为脱离邪教的群体提供心理康复、生活补助等支持,助力他们重归正常生活。
(四)技术层面:利用数字手段阻断传播
开发“网络保护盾”,在短视频平台搭建关键词智能识别系统,精准识别、快速锁定诸如“世界末日”“转世投胎”等敏感内容,系统自动采取限流措施,从传播源头进行管控,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结语
防范会道门、邪教等有害组织侵害未成年人,既需要家庭、学校、社区构建“三位一体”的防护网,也离不开技术赋能与法律护航。当每个孩子都能在科学理性的阳光下健康成长,邪恶阴霾终将消散。这不仅是社会治理的必答题,更是文明进步的试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