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热文
正义特刊(17):练法轮功生病不用求医是骗局

2007-09-11 来源:中国时尚品牌网
  人吃五谷杂粮,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没病没灾,永远健康。身体欠佳,贵体有恙,就要上医院找医生,望闻问切,科学诊断,对症下药,如此这般,方能排除疾患,使身体回复到健康状态。

现代人有这样的好福气,古代的人却没有这样幸运。那时的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强,认识自身的水平也有限得很,有了病痛,要么是以为“风水”不好,要么 是怀疑“鬼魂附体”。连病因都搞得这样“玄之又玄”,当然谈不上对症下药,于是只好信奉巫婆神汉的“念咒作法”,喝“圣水”,贴“神符”。这样治病,断难 奏效,其中或有“歪打正着”的,其实那不过是病得还不算重,自家体内抵抗力尚强,所以不治而愈,自己恢复的罢了。那时的人也有长生不老的奢望,但保健药还 没有发明出来,只好向方士求助,“炼丹术”倒因此“发达”起来了,但吃了无数“灵丹”的人,却未必比不吃“丹”人的寿命更长。

拜现代 科技文明之赐,现今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医疗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除了极少数疑难杂症尚有待攻克,一般的疾病通过治疗是可以克服的。杜甫诗曰: “人生七十古来稀”,但现在的人活到七八十岁实在是稀松平常之事。人的平均寿命的逐年延长,正是科技文明进步的结果和标志。按理说,科技文明的进步,必然 带来思想观念的变革,事实也正是如此。如今,即使是最偏远的地区,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妇,自己有了病或孩子身体不舒服,只要条件可能,都会去找医生而 不是找别的什么“神仙”治疗。文明的力量使人们把崇尚科学、服膺文明当作一种理应如此的习惯,但人也难免有“异想天开”,在不知不觉中脱离习惯轨道甚至误 入歧途的时候。

前些年就听说,有一种什么“法轮功”,“法力”大得很,只要诚心信奉、坚持练习,无论有什么病,都可以“功”到病除。 按常理,倘有“江湖郎中”四处吹嘘自己的“祖传秘方”或是什么膏丹丸散如何包治百病,人们不仅不信,还会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但“法轮功”却迷惑了一些 人,不仅信,而且还信得很,似乎它确有某种“神秘”力量,可以抗御自然一样。

但“法轮功”有什么“神秘”的力量来左右人们呢?说穿了 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可“神秘”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想多活几年,是人最自然不过的愿望,而“法轮功”宣称只要练它这个“功”,就可以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你 有什么愿望,我就可以满足你的什么愿望,“法轮功”的“高明”就“高明”在这个地方。人有时的确容易被自己的良好愿望遮住眼睛,“法轮功”抓住了人性的这 个弱点,所以仿佛便具有了“不可思议”的力量。

“法轮功”的“神秘”之处还在于它宣称,只要练习它,就可以不花钱也能治好病。果如 此,当然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全世界医院都可以关门,全世界医生都可以改行,全世界的人们都要对“法轮功”感恩戴德。可惜的是,天底下过去没有、现在 没有、将来也不会有这样便宜的事。“法轮功”救死扶伤的“业绩”如何,有致病、致残、致死的案例为证,有深受其害的当事人家属的血泪控诉为证,这里不用多 言。即以“不花钱”而论,就是一个天大的谎言。

“救世主”李洪志“老师”不是说“想学好大法就必须读书,看录像,听录音练功”吗? “法轮功”组织不是不断“推出”、大量兜售了“法轮功”书籍、录音带、录像带、VCD、练功服、练功垫和“李老师”的“法像”吗?用“李老师”的话说,这 叫“有施才有得”,但广大练习者的“小施”却成全了“李老师”的“大得”,撑破了“李老师”的腰包。否则,“李老师”能行有小车(还不止一辆),居有华屋 (还不止一处),在天上“潇洒”地飞来飞去吗?

迷信的要义,就在盲从。所以“法轮功”特别强调一个“诚”字。“诚则灵”是一切迷信的 不二法门。所以李洪志在“讲法”中再三强调:“练功吃药就是不相信练功能治病。”也就是说,练“法轮功”不仅是可以不吃药,而且是不准吃药,方能治好病。 这里布下的圈套是:倘你的病好了,是你“心诚”的结果﹔倘你的病没好,则是因为你还不够“心诚”。对“法轮功”你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有怀疑就是不“诚”, 你只能绝对地服从,绝对地相信。总之,他永远是对的,你永远是错的。戴上了这样的精神枷锁,没有病的人也会“练”出病来。医学专家说,“法轮功”练习者容 易在某种暗示下出现幻听、幻觉和妄想,引发精神障碍,最终导致自残或伤害他人的悲剧发生。而要挣脱“法轮功”的精神枷锁,首先就要打破那个“诚”字的迷 信,用科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愚昧的迷信。

要治病,找医生,虽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常识,却包含着一个朴素的科学真理。那些把自己装扮得很 玄奥、很神秘的所谓理论,其实往往是惑人的歪理邪说。愿曾经认为练习“法轮功”可以治病的人,回到常识和习惯上来,不要有了病再“进错门,拜错神”,否 则,最终耽误的不会是别的,只能是自己的身家性命。

原文网址:http://www.chinesepress.com/Justice/2006/44.htm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