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学术
浅谈法轮功痴迷者的臆症性格

作者:廖 杰 · 2009-07-07 来源:凯风网

  法轮功痴迷者作为以痴迷膜拜为主要心理特征的特殊群体,他们的人格结构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格,也称为个性,指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往往通过眼神,动作、语气等外在观察,也可以初步判断出一个人的人格特点。为了深入了解法轮功痴迷者的共性心理特征,我们组织所帮教的法轮功痴迷者进行了MMPI(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测量,结果显示:90%的被调查者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癔症(Hysteria)指标达显著水平。

  一、癔症的特点

  癔症通常用来评估用转换反应来对待压力或解决矛盾的倾向,高分者多表现为依赖、天真、外露、幼稚及自我陶醉,并缺乏自知力。从病因来看,癔症是一种典型的心因性疾病,外因即精神刺激与内因即癔症性格缺陷是导致癔症发作的两大发病基础,而且两者呈现反比关系,即一个如果遭受重大精神刺激时,即使是癔症性格不明显者,亦可导致癔症发作;反之,精神刺激强度不大,但是患者具有明显的癔症性格缺陷,同样容易诱发癔症发作。由于法轮功痴迷者普遍存在癔症特征,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癔症性格,这种性格的主要特点包括:1、情感丰富,热情有余,稳定性很差,肤浅,不深刻,感情用事,好的时候把人家说得十全十美,但为区区小事,可翻脸不认人,骂得别人一无是处;2、情感带有戏剧色彩,好表现自己。多数人有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3、暗示性很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具有高度的幻想性,常把想象当作现实,而且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要别人投其所好,则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别人,不遗余力。因此,他们既不能省察自己,又不能正确理解别人;4、具有丰富的幻想,常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幻想代替现实,严重者甚至把幻想当作现实。这些癔症特征与法轮功痴迷者现实表现基本符合,而出现癔症有两个基础:一是外界的刺激,即法轮功对个体的渗透及内化,二是自身的人格缺陷,或者说具有形成癔症的个性土壤。

  二、心理动力学理论对癔症的解释

  弗洛伊德在1893所著的《癔症的研究》中,运用精神动力学理论对癔症的机制进行研究。他认为癔症起源于被压抑的性心理和潜意识的冲动所致。被压抑的观念形成强烈的心理冲突。解决方式之一,是使部分意识与主体意识分离,互相冲突的两方面分开。另一方式是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把心理冲突转化为躯体症状,从而解释转换症状,并且消除病痛。法轮功痴迷者一般来说,练功前都有挫折的体验,比如渴望事业顺利或取得成功,家庭幸福,身体健康等等,由于各种原因或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得不到满足,从法轮功练功人员的结构来看,有几种主要的类型,如下岗失业、生意受挫,家庭冷战、工作上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缺乏一个关心的氛围等,上述情形形成癔症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存在心理冲突,而解决这些心理冲突缺乏正确的途径,处于迷惘之中,恰恰法轮功的一些观点迎合其心理需要,于是逐渐迷恋上法轮功。另一种情形是压抑的性心理通过心理防御机制作用,转化为躯体症状,而这种躯体化疾病由于“修炼”得以缓解,以癔症的方式使病痛得以减轻或消除,从经验上认为法轮功能治病,达到药物治疗起不到的效果,成为法轮功的膜拜者,与此同时也形成了癔症性格。

  如法轮功痴迷者李某,从1995年开始修炼法轮功,他在原来的工作中郁郁不得志,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工作之余喜欢研究各种气功。接触法轮功之后,在练功过程中自我感觉心脏病好了,由于心理防御机制发生作用,习练法轮功产生的癔症成为消除疼痛的替代形式。这种癔症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一是听信其他功友所讲的2007年80%的弟子能圆满,最迟也不超过2008年,应了中国一句古话“七除八脱”;二是在练功过程中能体验到一些“奇迹”,如开天目,这就是癔症性格中魔幻思维的表现。而事实上,他直到现在高血压和心脏病仍然没有好转,并且需要吃药治疗才能控制病情。一般来说,祛病健身型痴迷者大都与心理防御机制形成的癔症有关。

  三、反射条件学说对癔症的解释

  与精神分析学派不同的是,反射学说认为癔症的症状本质是一类神经系统的原始本能的反应。人们在遭受刺激下都有可能产生这类反应,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继发性得益是癔症症状泛化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法轮功痴迷者癔症性格的形成是习惯化的结果,其主要的形成机制是法轮功痴迷者在练功、传功、心得交流等活动过程中,慢慢地可以回避现实遭遇的各种压力,如事业不顺、生活不如意、社会竞争激烈等,练功的层次越高或者越痴迷,则离现实的烦恼越远,或者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离“名、利、情”越远,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功能也就越薄弱。换言之,癔症性格越明显。

  如法轮功痴迷者刘某痴迷程度较深,他癔症的性格是习惯化的结果,他将法轮功当作自己的生命去维护,不惜通过绝食、企图自杀等极端行为去对抗帮教,说:“你们不许说法轮大法的坏话,否则我一头撞死在这里,用生命捍卫大法。”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是因为他在“上层次”的过程中,大量的重复的强化训练,在精神控制的作用下,形成癔症性格。走出痴迷误区之后,帮教人员对他说:“你知道吗,你未转化前,如果眼睛能杀人,你已经杀了我好多次了。”刘某笑着说:“不可能。”帮教人员当即把他以往的录像回放给他看,他大吃一惊,连连说:“这是我吗?这真的是我自己吗?”可见,他在癔症的影响下,自知力缺乏,自我意识淡化。

  癔症性格缺陷是一种心理不健全和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法国的夏克称癔症患者为“伟大的模仿者”,也有人称患者是“很好的演员,各种角色者可扮演”,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癔症的复杂性。对这种复杂的现象,上述两种理论对癔症形成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尽管理论基础完全不同,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揭示了癔症对现实压力的排斥,主体意识的逐步丧失,这也为我们对癔症的矫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如何消除癔症

  从社会心理学的微观层面来看,模仿、强化、暗示和社会感染等机制是形成癔症的重要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癔症性格的形成过程是通过态度的不断转变来实现的,态度转变有三个过程,即服从,认同、内化,而内化了的癔症人格是膜拜的基础,膜拜仪式本身又进一步强化癔症人格特征。“消业”、“上层次”、“另一个空间”等自创或篡改的“概念”本身就具有癔症的固有特征。因此,我们要善于与他们进行病理学方面的沟通和交流,探讨癔症的形成规律,并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培育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一个人对于自我的正确定位,对自己存在的价值的自我肯定,对自我发展潜能的信心等。培育主体意识主要是发掘自我的潜在价值和能力,如自己具备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能力,自已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盲从或迷信不可知的东西,自己能够处理和客观看待人际关系,能够正视社会现实,不仅能看清社会主流,也能容忍一定范围的阴暗面等等。培育主体意识,形成自信心理,就能够破除迷信,客观、理性判断事物。比如我们帮助法轮功痴迷者刘某的时候,就着重从培养主体意识入手,即不要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信,而是要有自己的符合逻辑的看法或见解,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增强,经过一段时间就自然而然摆脱了精神控制,使癔症得以缓解和消除。

  二是解释性咨询

  精神分析学派对癔症的分析是进行解释性咨询的基础,但法轮功学员很多并不懂得自己癔症性格明显的原因,对于练功以后某些躯体疾病症状得以缓解的现象也不理解,甚至坚持错误的归因。这就需要我们对癔症的形成原因,痴迷的过程,现实的危害性等作出合理的解释。如法轮功痴迷者李某,我们在其初步认识到法轮功的邪教本质后,有针对性地组织他学习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对癔症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以及癔症与躯体化疾病的关系等进行深入讲解,他理解后心里豁然开朗,主动进行反省,并逐步回归了现实。

  三是强化训练

  对应反射条件学说对癔症形成的解释,我们提出正向引导的方法,即对其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予以高度的赞扬,在趋避冲突的心理矛盾过程中加强引导,使其逐渐回到我们预定的目标之中,比如法轮功痴迷者张某坚持“非黑即白”的观念,在他眼中容不下灰色地带,不容许对法轮功持有半点的怀疑,李洪志是唯一的师父高高在上。我们深入了解情况后,决定从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入手,对其理性思考问题的做法不失时机的给予肯定,引导他养成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习惯,最终使他脱离了法轮功的束缚。

  四是聚焦性面质

  面质技术是心理咨询中相当重要的技术之一,所谓面质技术,就是指出对方身上存在的矛盾,促进对方的探索,以达成统一的心理咨询技术。许多法轮功痴迷者癔症的表现形式是热衷于争论,甚至以争论为乐趣,话题天马行空,以“假、大、空”为主要特点,而且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并没有明确而清晰的主题,最终形成不了经得起推敲的结论。对此在谈话过程中要善于聚焦,即只坚持一个主题,依靠严谨的逻辑推理来揭示矛盾或阐述真相,由于癔症本质上具有逃避现实的倾向,所以聚焦性面质也有助于消除癔症。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