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学术
心理咨询技术在邪教痴迷者教育帮扶巩固中的运用

作者:罗兴根 · 2022-02-09 来源:中国反邪教网

摘要:针对邪教痴迷者表现出来的思维非理性、情感依赖突出、意志力薄弱、行为偏差明显等心理特征,在邪教痴迷者教育帮扶工作中尝试把心理咨询技术运用于邪教痴迷者转化工作,是一次技术上积极的创新。这些心理咨询技术包括平等介入、保持谦卑、学会倾听和触动灵魂。

关键词:心理咨询技术;邪教痴迷者;教育;帮扶;巩固

心理咨询技术是一门较为成熟的实用技术,被广泛运用于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为了有效地教育帮扶邪教痴迷者,借鉴心理咨询理论,发挥心理咨询技术在邪教痴迷者教育、帮扶、巩固中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心理咨询的视角剖析了邪教痴迷者的心理特征,提出把心理咨询技术运用于邪教痴迷者教育帮扶工作,这是新发展格局下反邪教工作在技术上的创新,也为心理咨询技术更好地运用于邪教痴迷者帮扶工作做出积极的探索。

一、邪教痴迷者的心理特征

(一)缺乏科学素养,思维非理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每个人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够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大多数邪教痴迷者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收入少,家庭负担繁重,多数人没有时间(或机会)再学习。他们除了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都较低之外,更加缺少科学素养。邪教痴迷者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一般处在肤浅、片面的水平,丧失了解释社会现象的主动权,缺乏自己独立的见解。而邪教组织的邪教宣传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和欺骗性。这些人科学常识的空缺正好被邪教的迷信宣传所填充,由于缺少甄别能力,通常被动接受邪教组织的宣传。一旦被洗脑,接受了邪教组织的迷信宣传就奉为真理,成为邪教痴迷者,给教育帮扶带来困难。

(二)面临生活困境,情感依赖突出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毋庸讳言,改革开放后,人们眼界的日益开阔,社会思想的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生活在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财富的分配出现了不平衡,居民之间贫富差距加大的现象。

处于社会弱势的民众感受到很大的生活压力,有的群众还处在相对贫困状态,面临着生活上的困境和情感上的困惑。一个人在人生遇到重大挫折,或生活面临特殊困境时情感上是最脆弱的,会产生严重的情感依赖,想拼命抓住救命稻草。一些邪教宣传人员在这时候乘虚而入往往能取得他们意料中的宣传效果。

(三)患有慢性疾病,意志力薄弱

截至2020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为2.45亿,35岁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为34.7%,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达1.298亿,成年人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约有1.2亿。调查显示,邪教痴迷者的慢病患病率远远高于平均水平。

不是因为对邪教痴迷了才更容易患病,而是因为患病了才更容易成为邪教组织的宣传对象。我们接触的部分案例表明,一些邪教痴迷者加入邪教的初衷是为了给自己治病。有调查显示,许多邪教痴迷者中患有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一些年纪较大的邪教痴迷者患有包括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慢性肾脏病、癌症在内的慢性病。一些40岁以上的邪教痴迷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

这些慢性疾病消磨着人的意志,特别是重大慢性疾病,如癌症等疾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的打击是致命的,对人的意志力的摧残也是毁灭性的。这些患者特别容易迷信,对一些夸张的、迷信的邪教宣传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对这些人的教育帮扶也显得特别棘手。

(四)人格障碍缺陷,行为偏差明显

人格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人格障碍是指一个人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人格的异常妨碍了一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破坏了其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特异感觉,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邪教操纵者善于使用强化手段塑造这些人的病态人格,把他们打造成邪教痴迷者。陷入邪教组织的邪教痴迷者由于从众心理和群体之间相互强化产生共振效应,进一步强化了邪教痴迷者的病态人格,由此相互循环,不断强化。而病态人格及其心理模式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是痴迷者难以脱离邪教的心理原因之所在。

二、心理咨询技术在邪教痴迷者教育帮扶中的运用

全国各地反邪教组织和团体在帮助邪教痴迷者摆脱邪教的洗脑宣传,摆脱邪教的精神控制方面积累了许多非常宝贵的经验,需要我们去总结、提炼、借鉴。我们在对邪教痴迷者的教育帮扶实践中发现,心理咨询技术在对邪教痴迷者教育帮扶中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一)平等介入:好的情感关系胜于千万句说教

对邪教痴迷者教育帮扶是一场艰巨的工程。对于比较理性的人,我们可以从晓之以理入手进行说服教育,但是,那些已经接受邪教思想宣传的痴迷者往往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和“优秀分子”,他们肩负着向社会上其他人传播“优秀文化”的责任,他们是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教诲的。他们的心理状态已经非常感性,有的甚至比较偏激。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从动之以情着手,首先建立一种“好的情感关系”。

平等介入是我们教育帮扶邪教痴迷者时必须具备的基本心态。帮助邪教痴迷者不能急于以权威或指导者的身份向对方进行规劝或提出建议,如果一开始就以一个权威的姿态同邪教痴迷者展开辩论,批评邪教的观点,那么邪教痴迷者通常会关闭他们心扉,因而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帮助邪教痴迷者只能以一种平等的心态,虚心地与邪教痴迷者对话、沟通,试图去理解他们,建立有效的交流途径。

(二)保持谦卑:充分尊重和理解胜过批评和教育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人们受到批评、感到尊严受到威胁时,他们的精力就都用到反驳批评、维护尊严上了,根本没有精力去思考批评者的观点,也没有可能学习和发展。人类的个性需要爱,也需要尊敬,人人皆有一种内在的价值感和尊严感。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给予邪教痴迷者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才能促使他认真地反思自己,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伤害了一个人的尊严,你便永远失去了那个人。因此,当你爱一个人、尊敬一个人时,你也建造了一个人内在的价值感和尊严感,而且,你也同样地得到来自他的尊重和敬爱。

(三)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有时比善于说话更重要

倾听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让人获得智慧和尊重,赢得真情和信任。最有价值的人,不是那些能说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倾听的人。用心倾听他人的声音,就是对对方最好的关怀和体贴。人难以改变别人的想法,但是能够赢得对方的心。懂得倾听,有时比会说更重要。耐心倾听传递的是我们对邪教痴迷者真诚的态度,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尊重。只有让邪教痴迷者确切感受到的关心和尊重,才能让他们慢慢地接受我们的帮助;只有耐心倾听的姿态才能打开邪教痴迷者的心扉,才能让他们谈论个人内心的一些想法,表达个人内在的痛苦。

当邪教痴迷者已经在情感上完全接受了我们,在我们倾听的同时,我们也赢得了与他们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只要他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开始听我们说话,改变邪教痴迷者的主动权就转移到了我们手中。在转变痴迷者思想的过程中,我们不要试图为邪教痴迷者提供确定的答案,而是尽自己的可能为他们提供知识和参考,使他们自己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一旦他们觉悟到邪教思想对自己的危害,就会鼓起勇气与邪教决裂。

(四)触动灵魂:心灵深处的陪伴和滋润强于物质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7月20日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

对于在生活上遇到困难的邪教痴迷者,给予一些物质上的帮助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在意识上、在思想上也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教育。让邪教痴迷者生活在积极向上的社区环境当中,用周围人的正能量感染和影响他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植成他们思想的沃土,根除邪教痴迷者邪教思想扎根的土壤。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发现一些已经被我们争取过来的邪教痴迷者在转化之后又反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预料到转化之后需要重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有些人因而选择了重新接受邪教的精神控制,像鸵鸟一样把自己的头埋在沙里,不去面对现实,不想自己为自己负责,从而避免了许多生存的焦虑和困惑。因此,一方面,我们通过生活扶贫,从根源上消除意识贫困和思想贫困的土壤,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实行心理帮扶,触动灵魂,通过对邪教痴迷者灵魂深处的陪伴和滋润实现彻底改变他们思想的目的。

邪教痴迷者摆脱邪教的精神控制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同邪教决裂也并不意味着生活从此生活美满,没有问题。摆脱精神控制,获得心灵自由意味着要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要自己对自己承担责任,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会产生新的痛苦、焦虑和不幸,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来自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http://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

[2]辰菡(编译),如何避免邪教组织潜在危险:理性决策http://www.chinafxj.cn/xlzs/201706/t20170622_3755.shtml

罗兴根,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安徽省反邪教协会理事、中共安徽省委政法委员会聘任“安徽省教育转化专家”、芜湖市反邪教研究中心研究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