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寻的终极梦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类的寿命不断增加,活到七、八十岁已经司空见惯,然而百岁老人也不再稀奇。根据联合国的规定,长寿地区的标准是每十万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的百岁老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乐山市五通桥区,在32万总人口中,现有45位百岁以上的老人,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乡”。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到五通桥,去探访那些百岁老人。
【主持人】曾获得基尼斯纪录的世界最长寿老人杜品华就生活在我现在所站的这片土地,五通桥辉山镇的红十月村,虽然现在杜品华老人现在已经去世了,但是她和当地百岁老人的长寿故事仍然被百姓津津乐道。今天我们还特地请到了一位五通桥地方史的一位专家,那就是我身旁的易志隆老师,易老师你好,今天就要麻烦您带领我们去探访这些百岁老人咯。易老师,我们在来的路上我们就听说,辉山镇现在还有一位被称为“活菩萨”的百岁老人,是这样的吗?
【易志隆】对对对,因为我们五通桥是我们中国都很有名的长寿之乡,其中你刚才都提到的这个(她的名字叫汪精)我们辉山镇老百姓都称她为活菩萨的,她也是百岁老人,她本身的故事就很有传奇色彩,她居住就居住我们在这一片叫龚家湾,你看这里山清水秀,鸡犬相闻,阡陌相通居住在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里头。
【主持人】易老师她今年有多大年龄呢?
【易志隆】今年她确切的年龄都是101岁。
【主持人】那她住在哪里呢?
【易志隆】就是沿着我们这条路,很近,就那边地形很好,风景也很好。
我们摄制组跟随易老师快到汪精老人家的时候,恰逢碰见了老人的一位赶场回家的亲戚,于是与她聊了起来。
【红十月村村民】她的老公,我依着我的婆婆(家)里喊(汪精的丈夫)喊舅舅,我依着龚家就喊(汪精叫)幺娘,她对我相当好,往些年(汪精)住在这下面,她走哪里都是个笑,我背过她很多回,她随时都说我好,你的心好,她说他们朝山走佛,你没有去朝山,你还是一样的好,我记得我幺娘说的这个话,是的,人良心最(要)好,靠嘴巴说的再好不好。
我们在与汪精老人亲戚闲聊之间也走到了老人的家门。
【易志隆】哎,幺娘您在家里呢。
【主持人】幺娘,是我们当地的称呼。
【易志隆】对,我们称她为幺娘大家都很尊敬她,大家都把她当活菩萨对待。今天没有去赶场啊?
【汪精老人】稀客。
我们眼前这位满脸笑容,彬彬有礼的老人就是当地人称为“活菩萨”的汪精老人。老人祖籍湖北宜昌,她与老伴龚再荣相遇相恋的故事也传为美谈,汪精老人的孙子龚承洪为我们讲述了那段往事——
【龚承洪】我们爷爷那辈三弟兄,(国民党抓壮丁)三丁抽一,我们幺爷爷最小的就把他抓去了。
【易志隆】抓去就到湖北打仗,他不愿意那种残酷的战争,然后干脆逃离了国民党的部队,他被追捕,部队肯定要追他。
【龚承洪】抓回去要杀。
【易志隆】然后你幺奶奶,就把他藏在她家里面的柜子里面,然后结下了一段情缘。
【龚承洪】她救了几条命。我们这(龚家)湾里一起出去的也是她救的。
【龚承洪】然后就在那里成了家,我们幺爷爷1962年回来,1963年把她接回来,到(现在)。
【易志隆】他们成了家后,1963年回到我们辉山,一直住到今天,一百多岁了。
1991年,汪精老人的老伴龚再荣因病去世。虽然作为异乡人,汪精老人却很快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之中,乐观大方,乐于助人,受到村民们的爱戴。老人如今和侄孙子生活在一起,身体没有什么大碍,闲暇之余也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直到今天,老人对湖北老家的民歌还记忆犹新。
与人为善,是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态度,所以他们家从来都不缺少朋友。也许,在老人长寿的乐章中,最重要的旋律就是——和谐。
【主持人】易老师,我刚才感觉汪精老人心态特别好,你看我们让她唱歌她还有点害羞,您觉得她这种心态,跟生活习惯,会不会跟她的长寿是有关系的?
【易志隆】肯定的,因为我们五通桥既然是长寿之乡,我们在采访接触当中,我们这些老年人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心态很平和,欲望不高,并且很乐观很豁达……刚才采访的这个汪精老太太,不仅在辉山,五通桥很多啊,待会儿我还可以带你去看,我们金山镇,还有一位百岁老人,除了和汪精老人有传奇故事以外,我们老百姓津津乐道她的是,100多岁了住在山里面还要来回走,10多公里去赶场,她还要去买东西,卖东西,你懂不懂什么是赶场?赶场就是赶集,几十年她从来都是步行。
【主持人】如果让我去走10多公里,要累了,现在可以去看一下吗?
【易志隆】好吧。
我们听说的这位步行10公里赶场的百岁老人,名叫曾桂兰,今年106岁,住在金山镇石燕子村。我们马不停蹄的一路驱车来到了金山镇石燕子村,恰逢老人正收拾行装准备去镇上赶场。您瞧,自己穿鞋、收拾背兜、再把房门锁好一气呵成,可真是井井有条。
【易志隆】金山(镇)是好久赶场?
【曾桂兰】今天赶场。
【易志隆】您怎么(知道)今天赶场呢?
【曾桂兰】我头一场去了呢。前天赶了场,昨天不赶场,今天赶场。
曾桂兰老人经常步行来回10公里赶场,对于她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家里人劝她不用这么辛苦,可曾桂兰老人却以此为乐。
【曾桂兰】啥子菜?
【菜贩】藤藤菜(空心菜)叶叶菜,你咬得动呢?
【曾桂兰】不要藤藤菜,咬不动。
【曾桂兰】这是猪别拱(鱼腥草),多少钱一斤?
【菜贩】4元钱一斤。
【曾桂兰】我称一元钱的,称不称吗?
曾桂兰这位百岁老人经常赶场的事,对于市场的商贩还是行人来说,都已经司空见惯了,曾桂兰也成了这里的老熟人。
【商贩】她是随时都来赶场,人家还要背10多斤回去。
【商贩】她喜欢来切猪头肉,她吃猪头肉,喜欢吃(猪嘴巴)。
曾桂兰老人除了自己赶场买菜之外,在家里还能够切菜做饭,由家人穿好针线后,自己做一些缝缝补补的小活,倒也生活的自由自在、有滋有味。
【主持人】易老师,我们现在是往哪里走呢?
【易志隆】我们现在是往五通桥竹根镇,一个叫市建会社区的地方,刚刚我们在金山镇赶了场,很热闹,(现在)我们就到市建会社区去看一个很独特的百岁寿星。为什么说独特呢?我们生活中有一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美好的祝福,我们五通桥有一对百岁夫妻,是现实版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百岁夫妻,很少见,这就是我们人生当中很美好的祝愿,我们马上就能看到。
【易志隆】马上就到。吔,你看他们正在干啥?你好罗大爷,来看你了。
【主持人】他们现在在干嘛呢?
【易志隆】他们玩的是五通桥一个独特的游戏叫“二七十”,这是他女儿、儿子,这是他俩夫妇。罗大爷,你告诉我们主持人,您今年多少岁了。
【罗树荣】102岁。
易老师称呼的罗大爷名叫罗树荣,她的老伴倪秀珍。倪秀珍10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又是哑巴,生活非常困难。罗树荣的姐姐看到倪秀珍十分可怜,就将她带回家照顾。罗树荣的母亲也很大度,收留了倪秀珍。倪秀珍吃住在罗家,帮忙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两个人从此相识相知,青梅竹马,并最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如今,他们已经共同走过了87个年头。
【主持人】你父亲平时生活习惯怎么样?
【罗树荣女儿】(父亲)性格开朗,一天到晚放碟子,什么(碟子)都放,唱歌的跳舞的啥子都放,每天我都要推他上街上出去转一圈。
【易志隆】今天你们子女怎么都回来了呢?
【主持人】今天是什么日子?
【罗树荣女儿】他的生日,他今天102岁。
【易志隆】恭贺!恭贺!
80多年来,罗树荣、倪秀珍夫妇恩恩爱爱,相互照顾,相互体谅,从来没有吵过架。罗树荣现在已经行动不便,但他还经常半夜醒来,拄着拐杖给老伴搭一下被子。倪秀珍也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推着丈夫散散步,夫妇俩语言不多,心却总是想到一起。
【罗树荣女儿】他们相亲相爱的很,吃点菜,随便吃点其它什么的,我们妈都害怕(我的)父亲吃不到,父亲害怕妈吃不到,随便吃点啥子,赶紧都要(夹),一直都好,比如说父亲没有看到妈,就要问你们妈呢,如果妈不好呀,父亲就着急慌了,喊赶紧带去看呀。
罗树荣夫妇虽然都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是儿孙满堂给他们带来的幸福感不言而喻。
【易志隆】小梁,你看过《四世同堂》那本小说没有?
【主持人】看过,我觉得那几代人在一起生活好幸福哦。
【易志隆】四世同堂确实是一个幸福的场景,但是五通桥来说四世同堂很普遍,还有五世同堂的,孙子、曾孙(末末)、玄孙(灰灰)这些都有。
【主持人】在我们五通桥有吗?
【易志隆】有啊。
【主持人】那就请易老师带我们去看看吧。
易老师给我们讲的这位老人名叫杨正华,今年103岁。我们走进老人所居住的杨柳镇柑子村,放眼望去,老人的家就坐落在青山秀竹之间。
【易志隆】杨婆婆,您在做什么?
【杨正华】在做豆花呢。
【主持人】您喜不喜欢吃豆花?
【杨正华】喜欢,我们随时(经常)都要推来吃。
【主持人】都是您自己弄吗?
【杨正华】自己弄。
【主持人】好健康哦。
【主持人】平时上不上街去买东西?
【杨正华】可以出去。
【杨正华的媳妇】她要出去逛公路。
【主持人】平时喜欢吃些什么呢?
【杨正华的媳妇】她是不择食,什么都吃。
【杨正华】天亮嘛,吃杯牛奶,一个鸡蛋,每顿都要吃二两米。
【易志隆】喜不喜欢吃肉?
【杨正华】喜欢吃,天天都要吃。
杨正华老人在吃的方面要求不高,但身体十分健康。如今啊,她已经是五世同堂。
【易志隆】杨婆婆,您享福哦,五世同堂。
【杨正华】你不要说享福,我是磨命,不做过不得,做(点事情)才舒服,坐又坐(不住),要动到,这样稀稀疏疏的(做),动起来才舒服。
【主持人】您有几个子女?
【杨正华】五个,三个儿两个女。
【主持人】您们家里面一共有多少人?
【杨正华】一共有三四十个。
杨正华的老伴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去世了,她一个人拉扯5个子女长大。如今,杨正华老人不仅身体健康,而且还经常帮着做家务活,照看小孩。子女们深知母亲的辛苦,从来不惹老人伤心,一大家子都对老人十分孝顺,总是和和睦睦的。
杨正华老人经历了旧社会的苦难,也沐浴了新中国的阳光。这一个充满了亲情、温馨的五世同堂只是五通桥众多家庭中的一个缩影,我们也希望所有的家庭都能家和万事兴,老人健康长寿,家庭美满幸福。
【主持人】易老师,我们看了这几位百岁老人的长寿故事,这当中好像有一些共同点,你觉得呢?
【易志隆】这一趟我们应该是不虚此行,我们一起去看的这几个比较典型例子,五通桥是一个四川都很闻名的一个长寿之乡,我们平时在地方史研究当中,五通桥这个长寿之乡,它有很深厚的道理在里面,我们感觉主要是这样两个原因:一是天人合一,第二就是身心合一,包括我们这些长寿老人,他们都体现出这种规律。
我们平时在和他们闲谈和了解当中,首先是天人合一,五通桥这个地方它是闻名中国大西南的著名的盐业坐标,经济很繁荣,山川灵秀,有山有树,山水桥树城,环境很宜居,很适合人的生活。五通桥的制盐史可以上述到2300年前,从那个时候开始五通桥就聚集了很多百姓在这里繁衍生息,那么在这样一个山川当中,历朝历代出了很多高寿老人,在我们犍为县志史书上还记载,在西坝还有活上了130岁的老人,当然那是清朝了,那是在史书里面都有记载,所以我们感觉首先是天人合一。
还有一个从我们采访的百岁老人,很明显的看到一个共同特征,身心合一。身心合一就是身心健康和生活习惯,他表现出来的很统一,他们的欲望不高,他们的生活经历很坎坷,但是他们烦恼少,心态很豁达很乐观,这是他们的共同点,这一点恰好与我们五通桥的民风民俗是一脉相承的。你看我们今天看的我们百岁夫妻玩的那种牌“二七十”,那就是五通桥人们最喜欢的一种民间游戏,它就是因为我们五通桥盐业很发达,所以就产生了“二七十”这种牌,这种牌反映更多的是五通桥人的一种民风和一种心理态度,对自然对世界的一种看法,有闲他们就玩牌,又不赌钱,他们就是一种益智,你看那些老人们,那么大的年纪了,“二七十”多少胡怎么胡,他都要记得一清二楚,首先是益智游戏,科学上说很少患老年痴呆,就是常玩这种“二七十”,动脑很不容易患老年痴呆。并且输也好赢也好,胡牌也好不胡牌也好,都一笑了之,付诸一笑,所以这是五通桥很典型的民风。
我们在平时的了解当中都感觉这些百岁老人生活在这种优美的环境,生活在非常宜居的五通桥,加上有这种乐观的心态,这是他们的一个普遍特征。
【主持人】五通桥,这个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曾被著名画家丰子恺赞到:“且喜蜀中风景好,桥滩春色似杭州。”因此有了“小西湖”的美誉。如今,勤劳善良的人们悠闲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懂得感恩,知足常乐,与人为善,正谱写着生命的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