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婆龙”的由来
说起“太婆龙灯队”,还得从“太婆龙灯队”的队长、70岁的艾国珍说,她还是姑娘家时就特别羡慕男人们舞龙灯,当时就恨不能上去舞一把,后来艾国珍提议,30多名老太婆立即响应,组成了仓山太婆第一龙,队伍组建起来了,可是要使“龙”顺畅地“飞舞”起来,不是一下就能练成的事,可雄心勃勃的太婆们一点也不服输,她们深知要想舞好龙,一定要做到“龙头要力气,龙珠要灵活,龙尾要能跑”,一轮舞下来,大家总是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可还是硬着头皮坚持了下来。
太婆舞龙的好处
85岁的黄碧清老人是太婆龙里年龄最大的,耍了30多年。黄婆婆老伴走得早,儿女们都在外地工作,一个人生活在仓山难免有点冷清,可自从她参加了太婆龙灯队后,生活一下子就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她认为舞龙的好处多,身体也好,精神也好。除了收拾家里的卫生,她的大部分时间都与姐妹们一起训练,身体也变得十分健壮,步履轻盈,一点也不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
家人对太婆舞龙的看法
63岁的缪孝碧舞了十多年的龙,家里人十分支持她舞龙,只要涉及到舞龙的事,家里人都大开绿灯。缪婆婆的老伴儿认为耍龙可以强健身体,疾病也很少。媳妇特别支持婆婆,希望他们过得越开心越好,老年人开心健康,才是年轻人的福气。不仅如此,缪婆婆的老伴儿和儿媳还自动地承担起了家里的家务,让缪婆婆全身心地投入到舞龙中去。
“太婆龙”PK“小伙龙”
上个世纪1984年,仓山镇有4条小伙子们舞耍的龙。当年的元宵节,“仓山太婆第一龙”遇上小伙子们舞的龙灯,两条龙在新街板板桥比试了一个钟头,最终小伙子们败下阵去,从此“太婆龙”的名号打响,小伙子舞龙灯再也不好意思上街了。
如今的“太婆龙”
“太婆龙”原来共有24名姐妹,根据队员的年龄,两条龙被分为“母子龙”,舞母龙的队员平均年龄67多岁,子龙队员平均年龄55岁。随着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太婆龙”队已经有5条龙了,分别为2条母子金龙、桃花龙、菜花龙、黑龙,都各具特色。而这些龙,都是龙婆婆们自己一针一线做的。也许正因为巧手制龙,更加深了龙婆婆们对龙灯的感情,她们舞起来才那么潇洒自如。
“太婆”的梦想
我们的梦想就是为了活跃文化生活,继续耍下去。因为我们一年一年的都老了,就想要培养一些四、五十岁,五、六十岁的年轻人,把我们的技术、技巧传给她们,把“太婆龙灯队”传承下去,每年都能在仓山街头出现,给节日的仓山带来喜庆和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