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陕北高原北起毛乌素沙漠、南至金锁关,东起黄河、西至宁夏平原,是黄土高原上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的人民有着火一样的恋情、赤裸裸的爱、炽热的追求,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燃烧着,被西北风儿吹得蔓延开来,便形成了数以万计的低婉吟唱、高歌回荡之曲,这就是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
陕北民歌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广袤、雄浑中透出几分苍凉的自然环境,赋予陕北民歌独特的地缘基因。千百年来,陕北人民依照自己的生活与习俗,在耕地、赶脚、放牧、喝酒、过节、盖房、祝寿、婚丧嫁娶、庙会等生活场景里,触景生情,即兴编唱,逐步形成了陕北民歌高亢、豪放、粗犷、悠扬的风格,寄口头传唱而流行,靠集体编创而繁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陕北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
民歌记录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史与情感史
安塞县地处陕北高原腹地,是久负盛名的“民歌之乡”、“信天游的故乡”。近年来,随着王二妮、王建宁、刘春风、贺东等优秀民歌手走上央视《星光大道》的舞台,安塞不仅成为陕北唱民歌最出彩的县,安塞对民歌的传承发展更成为全国少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这是一个典型的富裕起来的陕北农民家庭,张东来的经历是陕北农民的缩影。
张东来:那时候我2岁的时候生在这里,我外婆把从志丹背过去,我从12岁上回来,我这10年时间不在我们家里,我在志丹长大。那时候志丹从生活、整个陕北生活都不好,那时候农业社着了。但是我从小就喜欢这个东西,小时候我们家里情况一直不好,我爸妈抚养我们姊妹们多,那时候别说你唱歌了,为了吃饭你都要随时拿起锄头出去干活,打工背石头,那时候人小了,背石头一天挣一块五毛钱,把脊背磨破磨出了血,晚上回去和工人们一起往下脱衣服,这个确实是真的,衣服粘在我脊背上,血干了,剥都剥不下来,我那时候受苦唱歌,唱的我爸爸烦起,说你唱歌能顶上饭吃了,你一天唱顶什么了,你有唱歌的时间你拿起锄头种上些洋芋,咱们秋底收获可以吃,最起码填饱肚子,唱歌顶上饭吃了,就那样我发现自己还是喜欢唱,背起石头还是唱歌。
嗨呦,揽工人人难
我正月里上工 十冬腊月满
受的牛马苦,吃的是猪狗饭
鸡叫半夜。嗨呦,鸡叫二遍
掌柜的在门上哇哇叫几声
快快的往起走,鸡叫大天明
民歌记录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史与情感史,与陕北人民生活相关的事物几乎都可以从民歌中找到,如锄地时唱歌,放羊时唱歌。
在过去靠天吃饭的那些年代,每遇大旱,人们无法可想,只好向龙王祈雨。不同的是一直与歌相伴的陕北百姓们,在祈雨时又多了祈雨歌。如今人们早已不再向龙王祈雨,但祈雨歌却作为民俗文化,一朵小花似的保存在了陕北民歌的百花园里。
张起瑞:农村过事情酒席上唱歌,看上去好多人都很羡慕,说为什么我自己也不能唱,就因为这一点,就因为我小时候也喜欢唱,因为受到我二叔、我大叔和我爸的影响,所以就喜欢唱。因为小的时候家里面穷,也没有经费来从这方面培养你发展,比如说放学在山上,就是我们农村一放假喂牛、喂驴、放牲口的时候才可以偷着唱,因为我们陕北的农村人不善于语言表达,所以说都用歌声把感情都表达出来,我也唱歌酒曲。
我有那曲儿就唱出来
我揽羊嗓子,回牛一个声
一声就把这天晴开
年近七旬的杨志贵年轻时是秧歌队有名的伞头,不识字,可以即兴编唱,根据他的演唱,张起瑞记下了一大本歌词。可能是因为长期酗酒,老汉的嗓子明显坏了,也可能因为嗓子不好,老汉不好意思唱,张起瑞的二叔他俩比起来了,二叔唱几句他唱几句。
说敲着敲着好心焦
每年每月要找妻子
今年的贤妻,去世了
孩她妈妈
原生态民歌就是来自民间传唱的,包括最原始的曲调、内容、曲风等等。
酒曲是陕北民间喜庆饮宴时所唱的一种歌曲,依次序分为请客曲、起酒曲、劝酒曲、辞酒曲、散酒曲和对酒曲。
刘春风:陕北人平时最爱唱的民歌还是情歌。反映爱情生活、婚姻问题,或与这个内容有关的作品,占全部民歌的80%。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几乎全是这个内容。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尤其是旧社会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不能自主,他(她)们只好用歌声来表达对封建婚姻的不满和对爱情的追求。如经典民歌《三十里铺》,是根据陕西绥德三十里铺村的真人真事编成。歌中的四妹子凤英冲破封建束缚与三哥哥邱双喜相爱。双喜参军离家,凤英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为他送行。如今时代变了,那种生活的环境没有了,悲苦、凄凉的心情不再了,青年一代或者出于面子认为唱陕北民歌是不太起眼的事,或者认为陕北民歌作为表达情感的工具已经表达不了他们的情感了,喜欢民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李海英:像刘春风演唱的那些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还有《兰花花》、《三十里铺》、《赶生灵》、《黄河船夫》等许多经典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那个年代,陕北民歌是劳苦大众表达情感的工具,这些歌都反映的是普通大众的喜怒哀乐。而今,赶牲灵、黄河摆渡等这些特殊的社会阶层已经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好多风俗习惯已经改变了,甚至随着退耕还林,放羊人都没有了,那些为此而产生的民歌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只有像张东来、张起瑞这样的民歌爱好者舍不掉自己的儿时梦,还在坚持唱民歌。
陕北黄土高原天蓝云白,地广人稀,山梁上背谷子的汉子,山坳里揽羊的老汉,歇脚骡马店的脚夫,窑院树阴下做针线的婆姨,信天游是他们永远吐不尽,唱不完的心头的歌,唱他们的喜悦,他们的忧愁;他们的爱恋,他们的真情;唱他们的朝思暮想,海誓山盟。
陕北民歌的传承发展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民歌,是一辈辈陕北人口口相传下来的精华。然而原生态民歌这种音乐形态,它的传承土壤和展示传播舞台却在不断萎缩。对于年轻一代传承者的缺乏,“陕北歌王”王向荣表现出忧虑。
王向荣:因为年轻人没有新的东西,而且我们上一代人怎么唱,他们就听着带子遛着,陕北民歌的保护,把好多不要失传了,现在已经失传的很多了,政府和民间联合起来,用影像资料,录音资料,文字资料,就像安塞一样把民俗、民间、文化、音乐的一个博物馆。
如何传承、挖掘、保护陕北民歌,让陕北民歌这门神奇的民间艺术永世相传,安塞县委县政府和人民做了大量工作,安塞县编订的《陕北民歌新唱》,是安塞县的中小学音乐课本,陕北名歌走进了孩子们的音乐课,使他们从小在课堂上系统学习,正式地接触他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使陕北民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结语:抓一把黄土撒上天,信天游永世唱不完。希望神奇的黄土地孕育出的这门民间艺术,正如歌中唱的,永远扎根于厚重黄土地,永远浸润在不息黄河水,更加充满时代生命力,去撒播民族的种子,去收获时代的繁华。
亮一亮那个嗓子
我定一定那个音
我把咱们这二道圪梁就唱上几声
马驹驹那个撒欢
羊羔羔那个跳
哪达达也不如咱们这山沟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