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4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古邑鹿泉曾经多次更名,无论是“射鹿得泉”而来的“鹿泉”,还是“安史之乱”以后的“获鹿”,都和一个“鹿”字有关。究竟这两个“鹿”字背后包含了哪些历史文化积淀?究竟“射鹿得泉”的故事和汉代大将韩信有着怎么样的联系?为何沿用了一千多年,已经深入人心的“获鹿”这个名字在设市撤县时被弃用了呢?这个名字和唐朝叛臣安禄山有什么关系?为何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城市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了兵家的必争之地呢?让我们共同畅游历史长河,来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白鹿泉”的美丽传说
说起“鹿泉”这个名字,就要提到汉代大将韩信,因为这个名字的由来源自于有关韩信的一个历史传说故事——“射鹿得泉”。当年韩信带兵攻打赵国,三军到了白鹿泉一带,驻扎在山区,找不到水源,然后就派了好多兵去找水。这些士兵因找不到水都被杀害了、被斩首了。他手下一个大将叫胡申说:“我一定要去找水,找不到水我不回来见你”。(但是)后来他也没找到水,就无颜回来见韩信。就在一个叫胡申的村现在(上吊自杀),为了纪念这个大将(叫胡申),这个村庄就叫西胡申村、东胡申村,就在那个地方上吊自缢了。最后感动了神灵,神灵就化作一个白鹿,然后让韩信去追赶那个白鹿。韩信搭弓射箭,白鹿化为一道白光走了,他去那一拔那个箭,一股清泉喷涌而出,这就是白鹿泉名字的由来,后来它就成为鹿泉的名字。
历史上的“背水一战”
鹿泉地处太行八陉第五陉的井陉口,是陕西山西通往华北的军事要塞,也是经济和政治通道。公元前205年韩信偷袭魏王豹灭掉魏国,10月,刘邦又派他与张耳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击赵国。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做井陉口,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了20万重兵,严密防守。韩信带兵过来以后就驻扎在渭水一带,登璧山而望赵,观察赵国的地形。韩信从西面过来到井陉口,把他的军营扎在渭水,晚上派两千骑兵,都拿着红色的旗帜埋伏在那。韩信背水设阵,跨过渭河。赵国军队说韩信这样打仗是违背战例的,不应该背水列阵,但是韩信是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让他的将士们没有退路,更加勇敢。韩信开始佯攻,赵国的军队都往外追,韩信又往回跑。这时,藏在抱犊寨的这两千骑兵就把红旗插到赵军的营垒。赵军将士回头一看,漫山遍野都是韩信的旗帜,说:“完了,我们肯定是打败了”。赵军军心涣散,韩信最终以少胜多。
三省通衢“土门关”
土门关两边都是山,一下子就到了华北大平原了。所以,关口这个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你要到山西、陕西,你必须要过这个关口。你从那边打过来,你也必须要通过这个关口。所以,历代都在加强这个关口的固守。在古代土门关是井陉口的重要门户,是山西、陕西从古驿道通往华北的必经之路,号称“三省通衢土门关”,大诗人苏轼曾作诗云“千峰石卷叠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这里的土门就是指的土门关。土门关古驿道比较狭窄,从故关到土门关这一段路,古书记载说:马不齐骑、车不并轨。两匹马不能同时并行,车也不能相互错过。所以,这个地形是非常险要,而且狭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之险。据说当年秦始皇外出寻找长生不老药,死后的灵柩就是走古驿道,过土门关一路返回的咸阳,可见土门关和他所处的鹿泉在古代就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获鹿”之名的由来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伙同他的同乡史思明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由三位皇帝平定,安禄山一朝揭竿而起反叛唐朝,但可悲的是,在战争开始的第二年安禄山就一命归西。而根据当地传说,后来唐天宝十五年,唐朝政府对附近州县名称进行更改,鹿泉县改名为“获鹿县”。获鹿,就是抓获(安禄山)之意;束鹿,是帮助的意思;还有逐鹿,冀鹿等等。当然,这是一种民间传说,要证实这个事情是真实这么回事,还需要进一步的去论证它。
“获鹿”更比“鹿泉”亮
“获鹿”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尽管后来改革开放后撤县设市将获鹿更名为鹿泉,但是有一个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获鹿”的名字远比现在鹿泉更为外地人所熟悉,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群。过去有:“一京二卫三通州,比不上获鹿‘旱码头’”的说法。获鹿旱码头那个时候有日进斗金的交易量,可见那个商贸活动是非常发达的。从唐朝到现在经过几个朝代经济的不断发展,“获鹿”的名声可以说是非常响亮的。
【尾声】一个地域,不管是传说故事,还是历史遗存,都反映着当地人文历史的进程,无论是地名,还是遗址,无论是软实力,还是硬指标,都是一个地域发展和前进的重要推进器,在追求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了那些已经融入到我们现今生活中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灿烂的历史文化,往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它凝聚了广大群众的民心,教育和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