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5月27日,首批由我国自主招生、独立培养的博士在北京接受国家有关领导人的接见并授予学位,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3这张由18位博士之一的于秀源教授保存的老照片,是1983年5月27日,中国首批博士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学位授予仪式之前的合影。因为冯玉琳博士当时在美国读书,所以这张合影上只有17位博士。
马中骐在科学研究的同时,也经常给学生们讲课,他授课时总是慷慨激昂,让学生们感觉听起来很“过瘾”。
2005年退休之后,马中骐仍然在清华大学等机构继续他的理论研究工作。
每天早上,马中骐都要乘坐早班公交车,从石景山区的家里来到清华大学的办公室“上班”。
马中骐的博士学位证书,“10001”的编号让马中骐被称为中国的“001号博士”。
1982年2月6日,马中骐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这是我国举行的首次博士论文答辩,共有6个人顺利通过了答辩,其中就有马中骐。马中骐在答辩时略显紧张,在身后的黑板上不停地书写演算,答辩委员会主席是两弹元勋之一的彭桓武。
李尚志的办公室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主楼里,不时有经过的学生和教师向他打招呼问好。
算上在四川万源县教书的八年,李尚志站在讲台上已经有40年的了。如今,有些他教出来的学生已经成为教学的中坚力量,而李尚志自己仍然坚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课。
李尚志在北航的食堂买饭。他每周一都会住在北航的办公室,周二早上乘坐北航的班车去昌平沙河校区讲课。
1982年5月25日,李尚志在他的博士论文答辩现场。右边是他的导师曾肯成。
黄朝商,1982年8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授予理学博士学位,后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从事研究工作。
虽然已经退休在家,黄朝商还是在发挥余热,做一些理论研究工作。他说,现在的研究中,计算工作都可以交给计算机完成,坐在电脑前就可以“上班”,也不用去办公室。
黄朝商每天都会出门散步,他的老伴经常批评他“总是坐在电脑旁边,不活动活动。”
王建磐在华东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的数学楼里。1997年至2006年,王建磐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1983年5月在北京的学位授予仪式上,王建磐是唯一一位穿西装参加的,除他之外的其他人选择的都是中山装。“我自己都不会打领带,后来求助导师曹锡华,才帮我打了个最简单的结。”
童裕孙教授在家中翻阅书籍。
童裕孙教授在家中修剪花草。
童裕孙教授1978年进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作研究生,师从夏道行教授和严绍宗教授,专业为基础数学,方向为泛函分析。1981年留校任教,1982年获得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李绍宽教授1941出生于上海,1960年5月由上海市长宁中学保送进入复旦大学数学系学习1978年10月,首次恢复招收研究生时考入复旦大学数学所研究生。
李绍宽1985年被复旦大学聘为副教授,1990年被聘为教授。他一直从事高等数学的教学与教学改革工作,并编写了《高等数学》,《现代数学选讲》《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书》《线性代数学习指导》等书。
徐功巧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博士,1983年1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授予理学博士学位,现与家人定居于加拿大。
徐功巧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博士,1983年1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授予理学博士学位,现与家人定居于加拿大。
这是1983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女博士”徐功巧的报道,图片是徐功巧在她的导师邹承鲁指导下进行酶的生化实验。
单墫,1983年5月1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
单墫,1983年5月1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
范洪义,1982年5月25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任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范洪义,1982年5月25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任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白志东,1982年5月25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4年至2001年曾先后在美国、新加坡等国的大学担任高级研究员或教授。2002年3月起任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
白志东,1982年5月25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4年至2001年曾先后在美国、新加坡等国的大学担任高级研究员或教授。2002年3月起任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
赵林城,1982年5月25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赵林城,1982年5月25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张荫南,1982年6月26日由复旦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任教于复旦大学。
2010年11月13日,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在27年后重聚于杭州师范大学,这一次,18位博士终于齐聚一堂,他们仍旧按27年前的位置合影,当时唯一缺席的冯玉琳站在了后排左起二个位子上。
【责任编辑:南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