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窑湾:千年运河古镇 见证昔日繁华

2013-11-12 来源:旅游攻略

   窑湾被誉为中国大运河畔的第一古镇,踞骆骆马湖岸边,有千年水乡古筝之称,以古老、质朴、秀丽、繁华而闻名遐迩。窑湾,东望于海、西望黄河、南瞰长江、北依泰山,素有“黄金水道金三角”、“苏北水乡‘小上海’”之美誉。窑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以怪集市、怪民居、和古树、古庙、古当铺、古码头等为世人所看重,以各地会馆、各种布庄和深宅、深巷、大院及宫廷御酒等为世人所追寻。窑湾集古镇景观、名胜古迹、神话仙境于一体,展示其厚重的文化脉络。走进窑湾,就能品读古镇明清历史的沧桑画卷。

 

    “五国十六省代办”汇窑湾

    昔日窑湾声誉鹊起,曾呈现一镇设“五国十六省代办”的繁荣开放景象,它记录着当年窑湾经济、政治、文化极不平凡的地位。

    从清康熙至清道光年间,窑湾社会繁荣,物埠民安,商贾云集,设有“八省会馆”。清中晚期,政府腐败,社会动荡。窑湾地方豪强为保护自身利益,以武举人藏纡青为首,在窑湾组练三万六千人的地方武装,建哨楼、城门、城墙、炮台、护城河,设“骑行八卦阵”军事防御工程。这期间正当发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小刀会等,战乱连绵。此时窑湾籍清官大内一品大将军马从凯,与窑湾籍帝师藏位高联手,以“剿匪”为名,促成朝廷调派官兵轮流保护窑湾,以致清朝三百多年间窑湾未遭大的兵匪战乱,因此外埠商人都愿意来窑湾经商做生意。在福建会馆,有浙江、广州沿海一带商人设代办处;在江西会馆,有西藏、云南、四川、贵州四省商人设代办处;在山西会馆,有山西、甘肃、青海三省商人设代办处;在河北会馆,有辽宁、热河、哈尔滨、天津的商人设代办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914),窑湾举人陆文椿利用用上海老同盟会外交关系,促成了英、法、美、加拿大、比利时五国在窑湾设办事处,以履行用粮食换石油等外贸业务。这五国办事处设在窑湾,大大提高了窑湾的经贸地位,使其成为当时苏北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重镇。

 

图为大清窑湾邮局信箱

 

图为大清窑湾邮局大门

 

图为东当典旧址

 

图为西当典旧址

 

图为窑湾商会旧址

 

图为苏镇扬会馆

 

图为山西会馆里的千年古槐

    “奇门遁甲”古民居

    窑湾的古民居,是根据“奇门遁甲”之术而排局布盘、静心兴建的,给他后人留下了神秘河奇异之遐想。

奇门遁甲,被称为“中国第一方术”。以“乙、丙、丁”为“三奇”,以八卦的变相“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故为“奇门”;十干中“甲”最珍贵,而不显露,“六甲”常隐于“戊、己、庚、辛、壬、癸”这“六仪”之内,“三奇”、“六仪”分布九宫,而“甲不独占一宫”,故名“遁甲”。古代术家常根据奇门遁甲推算吉凶祸福,用以趋吉避凶。后来被兵家用于行军布阵。

    据说公元前209年,楚王韩信建都下邳,东军设营在窑湾,按孙子兵法,实施自然水土工程,利用树木蔽体构成奇门遁甲八卦阵势。公元1139年,岳飞率十万大军驻窑湾,利用奇门遁甲八卦阵抵抗金兵南犯。公元1324年,徐达和刘伯温率军二十五万在邳宿一带与元军十万铁骑决战,利用奇门遁甲八卦阵消灭元军。清道光年间,窑湾名流藏位高、藏纡青利用古代军事地形,在窑湾建造砖石结构奇门遁甲八卦迷宫阵,借以防范太平天国军队的进攻。

    窑湾的“s”形狭长街道,在街南方位属阳,在街北方位属阴,称为阴阳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城墙上又设有八方炮台,全镇南有大运河,西有沂河,北面和东面有护城河,中心一条后河。千百年来出入窑湾以船渡为主,称为苏北水乡水上古城堡。

    古哨楼的主体,按五行北斗七星之势,布局在主街的八卦太极线上。中大街位于太极线中心,上设有十三钱庄。武举人藏纡青在这里设五行金、木、水、火、土方位,五行相生相依相克,连成交叉火力网,控制中大街所有要道口,保护金融中心。

    拐弯向南的中宁街上有两座过街哨楼,加上中大街五座哨楼,结成北斗七星之势。它坐落在主街太极线上,形成七星八卦阵式。七座过街哨楼加上东城门楼、西城门楼、北城门楼,合成窑湾十大哨楼指挥处,作为“十天干”,称为“天盘”。在“s”街道上分出十二条深巷,作为“十二地支”,称为“地盘”。

    十座指挥哨楼作为“十天干”。每座哨楼上,白天用八卦旗作旗语指挥,夜晚用八卦灯做灯语指挥作战,这叫“运转天盘”,地面商团兵丁随着哨楼上的指挥作战,称之为“运转人盘”,地面上狭长弯曲的街道和深巷地形、地物布局成迷宫,使敌人迷失方向,称为“地盘”。天地人三盘,孙子兵法上称之为“三才阵”。每一个深巷终段都设有铁皮门,两个深巷穿过,使你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这就是窑湾奇门遁甲八卦迷宫阵框架。

 

图为古镇窑湾古城北门

 

图为中心炮楼

 

图为古镇窑湾古城东南炮楼

    传统早市--“夜猫子集”

    以“夜半开张,天明罢市”而驰名四方的窑湾传统早市—“夜猫子集”,又称“鬼集”,整整延续了三百年历史,它映衬出当年窑湾独特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

夜猫子即猫头鹰,夜行性鸟类,窑湾的集市因此得名。其“夜猫子集”形成主要与运河漕运有关。

    船到窑湾,不论是南方的舶来品,还是地产物品均需在窑湾装卸,这就使窑湾成为中运河上最大的水旱码头。当时的交通状况是商船只能在白天航行,商货船停靠窑湾后,脚夫们需夜间装卸货物、补充食物,船民们也需要在窑湾备足生活用品,早上起航。因此,地方官规定,每当三更天后(夜两点半)开城门,落吊桥,让船商和街上的居民早起买东西。乡下农民的粮食、蔬菜、鸡、鱼、肉、蛋上市;街上店铺、钱庄、布庄和经营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的店铺也就同时开门营业。此时,渡河口也开始船渡,船上桅灯和集上街灯交相辉映。农民蔬菜水果鸡鱼肉蛋进城,粮商驴车队、盐商骡马队熙熙攘攘,万人进入夜集,喧哗叫卖声传十里之外。

    赶集的商贩、农民多在前一天晚饭后就准备好了货物,配好了担子,或捆好了车子。鸡叫头遍就得起身,肩挑手推地往集市赶,一般在三更时分,镇上店家也已开门。卖早点的多集中在五个门内的路两旁,排成长长的一溜,赶早集的人,多在这里歇脚。喝的有稀饭、豆汁、五香嘛糊、萝卜丸子汤,吃的有包子、油条、粽子、馒头、大饼。待吃饱喝足后,再赶往市场交易。市场上叫卖声、讲价声不绝于耳。

    待到天渐渐亮起来时,赶集的人便手拉肩扛运着货物离开集市,夜猫子集也就结束了。虽然时间短,但赶集的人却来自四面八方。周边的王楼、张楼(邳县张楼乡)、运河对岸的胡圩、黄墩(宿豫黄墩镇)都正常来窑湾赶集。特别是家有红白喜事办大席的奇缺货物,必须敢窑湾才能办齐。当地流传的“梆打三更满街灯,恭候宾客脚步声”。“四更五更买卖盛,十里能闻市潮声”民谣,是夜猫子集盛况的生动写照。

 

图为中宁大街

 

图为西大街

    街天“鬼巷”

    坐落于窑湾西大街信昌酱园和吴家大院之间的信昌巷,巷深百余丈,两面墙高数丈,降宽不足三尺。白天光照不足,夜晚更显得阴森森的。民间的一些传说,更给它增加了不少神秘感,纷纷传言它是一条鬼巷。

    最盛传的有两个故事:一个故事说,清光绪初年的一个夜晚,北街一名叫王赫的青年在南街喝酒后,穿过信昌巷回家。当他走到巷中间时,发现地面有一块闪闪发光的金砖,就要去捡。说时迟那时快,对面也走来一位老者伸手便夺,于是二人在巷中争夺起来。他们各自抓住一头不放,只听咔嚓一声,金砖断为两截。王赫将半截金砖拿回家交给老婆,说明来由。可他老婆却白眼一翻,骂道:“没用的东西,为什么不将那半截金砖也抢回来,快去,不然别来家睡觉!”王赫再次回到巷中,发现老者拿着半块金砖正坐在巷中休息,两人又你一拳我一脚打起来,一直打到东方露白,只听公鸡一声长鸣,老人顿然消失,半截金砖落到王赫手中。到了家里拿出来一看,哪里是什么金砖,是两半截青砖,王赫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便离开人世。自那以后,人们便传言信昌巷内有鬼。

    另一个故事说:1938年,窑湾镇被日军占领,其中有一日军小分队进驻东典当,经常出入老街深巷溜达。有天深夜,一名日本兵盯上一名俏丽女子紧追上去,追着追着,那女子逃进信昌巷。日本兵三步并作两步上来一把抓住,要行非礼。只见女子那张俏脸蛋突然变得十分狰狞,张开血盆大口向日本兵咬去,日本兵一见,吓得屁滚尿流,抱头鼠窜。从那以后,日本兵再也不敢到信昌巷周围惹是生非。

 

图为赵信隆酱园店大门

 

图为赵信隆酱园店发酵现场

图为吴家大院大门

 

图为吴家大院前进院

 

图为吴家大院后进院

    鸡鸣三县

    “鸡鸣三县”即“鸡鸣闻三县”。也就是说,每当清晨雄鸡一啼,三县都能听到。

    窑湾为下邳和海州交界的乡间圩集。唐代时,以沂河为界,沂河西岸设下邳隅头镇。1668年(清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隅头镇沉陷地下,幸存者迁入口合镇,从而邳宿两镇合而为一窑湾镇,下邳籍人住西街居多,宿迁人住东街居多。镇中心有一条界牌街,街中设一过街楼,楼下有一界石,上面刻有“邳宿交界”。其东为宿迁管辖,其西为下邳管辖。古下邳,后隶属睢宁县。这样一来,窑湾就成了下邳、宿迁、睢宁三县交界。在窑湾中学南大门,每当清晨雄鸡一啼,三县都可听到,故称“鸡鸣三县”。

 

图为邳宿交界牌楼

    古镇窑湾在原行政划区划上,界牌以西属邳州管辖、以东属宿迁管辖。

    日落街南

    站在窑湾码头看日落,令人有“日落街南”之神秘感。

    隋唐时期开发的大运河,从街南向东南穿过,将街南斜切一块到街西;后河水道由街后斜行而过,街道由东南弯弯曲曲通向西北,所以窑湾地形斜。窑湾街巷的特异之处就是:房高、街狭、巷深,其中曲形街道长六华里,宽仅两米五,街两侧楼高七米,楼檐交错,举目望去,街天一条线,见不到日月星辰方位,断定不了一日时辰,古称“一线天”。街道一律廊檐柱,木板门,一个模式。除过街哨楼外,全街找不到有特征的建筑,举目可见哨楼林立,枪眼密布,无法利用地形地物和天空去判断自己所在位置,在街心仰望,楼檐交错露出一线天空,站在窑湾码头看日落,好像“日落街南”,实际是西南方向。外地人来到窑湾,很容易迷路,都感到窑湾非常神秘。

 

图为古镇窑湾的运河码头

    窑湾美味

    窑湾的美味佳肴在清代时期就形成淮扬菜、福建菜和窑湾船菜菜三大系列。做菜的原料来自运河、沂河内的活鱼、活虾、河蚌、莲藕等,选用上好的调料、精心烹制,使其色香味俱全,深受各地客商的喜爱。特别是窑湾船菜可谓苏北厨艺一绝。

    窑湾的主要特产有甜油、绿豆烧和桂花云片糕。甜油类似于酱油的一种调味品,其鲜美度极高,是味精鲜美度的10倍。它集鲜、甜、浓、香于一体,具有酱香浓郁、色泽清澈、鲜美爽口的特点和健胃、美容,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效。其主要原料是黄豆和面粉,经加工发酵后放入缸内,再放入盐和水,经过180天的白天日光暴晒、晚上月光夜露,才能酿成。

    窑湾绿豆烧原名绿酒,是明朝宫廷御酒,距今已有460年的历史,由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研制而成。明末,宫廷御医赵学敏、御药师宗柏云携绿酒配方隐居窑湾后,在绿酒中加入红参、三七、砂仁等50多种名贵中药,用沂河泉水,按传统、独特工艺酿造而成。由于呈绿豆汤色,因此更名窑湾绿豆烧。乾隆下江南2次经窑湾,饮次酒赞不绝口。后将其中的冰糖改为蜂蜜,定为贡酒,由窑湾公盛涌酒坊批量生产,岁岁上贡朝廷。

    桂花云片糕由上等白糯米,经60度温水浸泡,捞出后阴干水汽,拌沙子下锅炒成米花,再碾成细粉并放置半年后,与油、糖、桂花香料合成糕坯块,用特制的刀片切成薄片。这种食品片薄如纸、厚薄一致、折而不断、卷而不碎、剥离易取、入口香甜、华润棉柔、极易消化。

 

图为窑湾特产:绿豆烧、船菜和桂花云片糕

    (图片来源于网络,洪铮整理综合)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