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 看全民英语30年

2013-12-23

  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经过近几十年的强化,许多中国青少年崇尚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热衷于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今年中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忧心地表示,如果不高度重视和坚决纠正公共外语教育单一化倾向,最终会影响国家的文化安全,无益于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如今,“英语拟退出高考,小学一二年级不开英语课”——中国在英语考试上的改革引发热议。30多年来,英语热潮席卷三代中国人。英语升华为求学就业的筹码、久盛不衰的全民运动。

 

图为济南二十三中教师范际美用学校的闭路电视给7个班学生上英语课。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的商场酒店等窗口单位开始重视员工的英语学习。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后,英语在中国国内大中专院校越来越得到重视。

 

图为担任南京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教师的澳大利亚专家雷·珍妮在给一年级同学上课。

 

  图为武汉市工艺美术服务部从1978年11月起举办业余英语学习班,营业员们在课上学习简单英语会话,迎接外宾。 上世纪80年代初,电视机开始进入中国家庭,男女老少纷纷通过电视这个新途径学习英语。

 

  图为1982年初,中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FOLLOWME)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一开播便红遍全国。 英语热不断升温,在很多城市的公园、广尝校园出现了人们自发的“英语角”。

 

  图为参加“西安英语世界”活动的年轻人练习会话。“西安英语世界”是陕西外语进修学院于1985年在市区兴庆公园开办的,每周日都有数百人参加。 一些参加国际比赛的中国运动员把学习英语作为一项重要的“训练”。

 

  图为1993年,中国长跑名将王军霞利用业余时间在学习英语。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申办北京奥运会,全国又一次掀起了全民学外语的高潮。

 

  图为2000年9月2日,刚下早班的北京19路公共汽车司售人员在汽车里学习英语。当年,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在全系统内开展“学习百句英语,为申办奥运做贡献”活动。

  进入21世纪,人们对英语学习的实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满足于“应试英语”、“聋哑英语”。一些突破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开始火爆。

 

图为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上世纪90年代在自己开办的英语班上给学生讲课。

  学英语点燃了一些普通人学习的激情,甚至改变了自己的人生。50岁的赵福顺是黑龙江工程学院的一名保安,他自学英语30年,工作之余帮助大学生练习口语,成为大学生眼中的英语明星。

 

  图为2003年1月3日,天津市人民体育馆内,几千名学生和家长共同感受李阳带来的“疯狂英语”。

 

  出国热、考研热、四六级考试不断升温,从上世纪90年代起,英语培训便成为一个新兴产业迅速扩张。

 

  图为2004年8月20日,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的孩子在学习有关奥林匹克的英语词汇。 学习英语在中国已成为一项全民运动,英语培训更是竞争激烈的产业,从针对少儿到针对成年人的英语培训大战持续升温。

 

  图为2007年10月27日,“第六届北京市民外语游园会”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近60家外语培训机构到此宣传促销。

 

  图为2013年5月10日,赵福顺展示他30年来保存的英文字典。 “英语从娃娃抓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国内众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各类兴趣班、特长班时,总是把学英语排在首位。

  当“英语拟退出高考,小学一二年纪不开英语课”的规定下发,经历过“全民英语热”时代的人在唏嘘的同时,也在担忧:在如今越来越与国际接轨的当下,英语已经成为就业、出国的敲门砖,尽管能从制度上减轻英语在学业上的分量,但真的能够忽视其国际化的存在地位吗?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杜小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