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旋翼舞动激风雷:中国武装直升机发展史话

2014-10-16

 

  近日根据《简氏防务周刊》的报道,印尼最新购买的AH-64E“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将部署于南海争议海域。过去我们对“阿帕奇”只能仰望,但如今在这一领域中国航空工业已经有了两款值得骄傲的产品,仰望逐渐变成了平视。《出鞘》今天为您带来的正是中国武装直升机发展史话。

 

  上个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在不同的战术需求指引下,分别发展了第一代武装直升机AH-1“眼镜蛇”和米-24“雌鹿”。由此不仅代表着一个新机种的诞生,更标志着战争的维度中又增加了这“一树之高”的第五空间。

 

  此时面对着北方钢铁洪流威胁的中国军队同样在寻求着武装直升机。但此时唯一可用的改装平台只有直-5,且国内能够提供的机载武器也极为有限。直-5武装型机头下装备一挺12.7mm机枪,由射击员操纵,并在机身侧面有两个挂架,可以挂载八联装57-1型火箭弹发射器。

 

  这种直-5武装型参加了1981年华北大演习。但由于其火力和防护能力上距真正的武装直升机相去甚远,加上平台性能也过于落后,实在无法满足作战使命,因此直-5武装型并未大量服役,在1985年左右就和普通型直-5一起退出了现役。

 

  1986年,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成立。虽然草创时期的陆航规模很小,经费也不充裕,但仍然没有放弃对此时已经在国外广泛装备的武装直升机的技术跟踪。在80年代中法军事合作中,直升机技术的引进可谓是重中之重,而我国第一种真正的武装直升机SA342“小羚羊”也正是在此时引进的。

 

  虽然“小羚羊”和专业武装直升机相比差距也不小,但好在该机轻巧灵便,价格相对便宜,挂载引进的“霍特”反坦克导弹(在消耗殆尽后被红箭-8取代)后,对敌装甲部队有一定威胁,而且在中东战争中经受过实战考验,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最适合囊中羞涩的我陆航部队的武装直升机。

 

  虽然数量只有区区12架(当年就是穷到这个地步了),在直-9武装型服役之前,这批“小羚羊”不仅为陆航初步形成武装直升机运用理论和积累使用经验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还“羊”不停蹄地在多次大演习中担纲“蓝军”武装直升机的角色,磨砺了兄弟部队对抗武装直升机的战法。

 

  国产化SA365“海豚”的成果直-9,以其优异的通用性能成为了我军90年代至今装备最广泛的直升机型号。在专业武直出现前,陆航选择在直-9平台上改装作为“过渡”也自然是题中之义。只是由于专业武直研发不顺,这一“过渡”就是二十年,最后直-9武装型系列也成长为一个家族了。

 

  最早出现的直-9W可谓是这段“过渡”期中的“过渡”产品。该机取消了直-9基本型后排座位,一根两头各装着一个武器挂架的“扁担”贯穿机舱,颇显我军“土鳖”风范。为了配合红箭-8型反坦克导弹的使用,机头上加装观瞄设备,另外装甲防护略有加强,不过也就是能抵御步枪子弹的水平。

 

  直-9W在1989年就首飞成功,并在90年代陆航扩充时期装备了多支部队。虽然以今天的角度看,只能携带4枚导弹,火控系统简单的直-9W显得很落后,但和“小羚羊”一样,它们为陆航武装直升机近年来厚积薄发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容低估。我军很多武装直升机飞行员都有在直-9W上的飞行经验。

 

  面对90年代一触即发的台海局势,加上这一时期包括涡轴8A发动机,直升机机载火控系统等在内的子系统的发展,哈飞集团发展了性能更先进的直-9武装型。这就是直-9WA系列武装直升机,也经常被非正式的称作武直-9。而直-9W则被对应称作直-9武装型。

 

  直-9WA系列最明显的变化是其挂架由简单的“扁担”变成了类似海鸥型机翼的短翼构造,这就为单个挂点挂载更多武器提供了条件。直-9WA系列可携带8枚AKD-8型反坦克导弹或8枚PL-90型空空导弹,也能携带57mm/90mm火箭弹发射器和23mm机炮吊舱,火力达到了西方侦察武装直升机的水平。

 

  2004年,火控系统进一步改进的直-9WZ出现。可以使用包括AKD-9反坦克导弹在内的多种先进武器,作战性能更强。在危机四伏的年代,虽然性能和国外专业武装直升机有差距,但直-9WA/WZ仍然大量装备陆航,不仅满足了战备需要,也为陆航后来装备专业武直培养了大量飞行人才和保障队伍。

 

  在这一时期,还有在国产化“松鼠”——直-11轻型直升机的基础上发展直-11W武装侦察型的计划,并生产出了样机。但由于直-11平台过小很难作为军用型号等缘故,最终这一型号并未服役而转为外贸型号,其功能则被可以携带更多设备的直-9WZ替代。

 

  在90年代对台备战的压力下,不仅直-9被要求发展出了武装直升机系列,就连专职运输人员装备的米-17系列也被要求具备较强的突击火力。为此我军装备的米-171E/17V5/17V7均在机身左右增加了短翼,可外挂6个HF25型火箭弹发射巢或燃料空气炸弹等武器,用于在开辟机降场时的火力压制。

 

  随着武直-10的研制深入,需要一种验证其综合火控系统和武器系统的验证机,米-17以其充足的空间和在当时最为成熟的技术担纲了验证任务。不仅如此,部分引进的米-17V7和最新一批米-171E直升机也在改装后可以发射AKD-9型反坦克导弹和PL-90空空导弹,丰富了这些运输直升机的作战功能。

 

  虽然在火控系统的完善程度,弹药携带量上,这些武装通用直升机可能并不弱于专业武直,但其机动性和生存力的先天不足是难以弥补的。因此现代陆军普遍拥有先进的专用武直作为陆航的突击尖刀。而对于海军陆战队而言,专用武装直升机在精确清除滩头目标时的作用也十分重要。

 

  作为中国第一款全新研制的专业武装直升机,武直-10从9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制了。其采用了和西方武装直升机近似的布局,整体造型非常前卫。但由于之前缺乏这类直升机的研制经验,加上部队对其使用定位也存在争议,其研制进度相对缓慢,技术指标更是几经变动。

 

  武直-10的第一架原型机2003年首飞,并于2007年开始小批量生产评估,它们均使用加拿大PT6C-67C发动机。但由于加拿大政府随后禁止向我国出口该型号发动机,武直-10的量产工作一度被拖延。直到2009年使用涡轴-9发动机的改进型出现后问题才告解决,并于2010年开始批量装备部队。

 

  很多网友认为,由于武直-10量产型使用的涡轴-9型发动机功率比PT6C小了30%,导致整机指标产生调整,包括载重量,装甲防护等多项指标均有降低;并借此习惯性认为武直-10的“降级”又是国产发动机不给力惹的祸。这种看似有道理的说法其实是片面的。

 

  涡轴9研制时本就不是武直10的配套动力,只是在无法引进PT6C之后才成为了“备胎”(应该检讨的是当时为何把希望寄托在PT6C上);而且涡轴9在技术上可以说是国内航空发动机行业近年来难得的成功典范,其功重比等多项指标还优于PT6C。未来更先进的涡轴16服役后,武直10还会更强大。

 

  目前,武直-10已经装备了我军7个陆航旅的武装直升机大队。它不仅在2012年珠海航展上就曾奉上精彩飞行表演,更是在今年的和平使命-2014演习中首次亮相沙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武装直升机的风采。中国陆军航空兵在建军20多年后,终于拥有了一款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国产机型。

 

  最近和武直10“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武直19同样参加了珠海航展及和平使命军演,这种被武直10的光芒所掩盖的秀气机型来自直-9的“娘家”哈飞。依靠直-9W系列直升机发展的经验和武直10研发中带动的各项子系统成果,哈飞在武直9的机体上大改一型专业武装直升机的方案就此出炉。

 

  正因如此,武直19虽然2010年才首飞,但在2012年就装备部队。作为武直10的廉价补充,它在兼顾了武直10的火力性能的同时还能部分兼容直9系列的保障系统,目前已装备我军5个陆航旅的武直大队。凭借该机和直9的通用性,未来该机很可能还会像美军的AH-1那样在海军陆战队列装。

 

  装备的改革必将促进编制战法的变化,两种专业武直大规模服役后,陆航部队的体制改革也随之而来。目前我军各集团军所属陆航团均升格为陆航旅,下辖1-2个米17/直8突击运输直升机大队,一个武直10武装直升机大队和一个直19/直9W系列侦察武装直升机大队,共有直升机40架左右。

 

  而在未来直-20通用运输直升机服役之后,我军陆航部队编制还将进一步扩张。在不久的未来,不仅每个集团军都能拥有一个陆航旅,陆航旅本身的编制也会进一步扩大,中国陆军实现部分快速反应和空中突击化作战能力也不再是梦想。《出鞘》图集明天与您再见!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