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的由来
“状元”一词就来源于科举考试,它始于唐代。在唐朝,科举考试结束后,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这本是朝廷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于是改称“状元”。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朝廷开办贡举,考取进士四人,第一名是孙伏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唐代的状元还不像后世那样受人艳羡,考中状元也和其他进士一样,只有再通过吏部试才能入仕做官。到了宋代更加重视科举,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是科举中最高级别内的一次考试,也是最后一次考试,它最早出现于武则天时代,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作为制度正式确立下来,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可直接授官。北宋殿试的前三名均称“状元”;南宋时将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二三名称作“榜眼”和“探花”,并为后代所沿用。
成就“状元”之路
科举制在明清时代形成一种典型的制度,这个制度有一套非常严的程序,整个考试的流程基本是这样:它是三级考试,第一级就是在地方上,有地方官员主持的叫童试,取得秀才资格之后,才能参加第二级考试。第二级考试就是全省举行的考试,这个考试叫乡试。取得了进士资格的最后要礼节性的参加一个考试,这就叫殿试。殿试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排名次,它分三甲录取,分三个批次第一批叫第一甲,录取三个,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它当时称呼叫进士及第,你只要一看到进士及第就是前三名。在这个考试当中,从乡试的第一名解元到会试的第一名会元,再到殿试的第一名状元,这就称作是三元。历史上确实也出现过,有十几个曾经是连中三元这个是非常难的。作为这一项制度,它最大的一个合理性呢,它给中国人带来的意义,导致了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到我们今天,这1300多年的一种叫士人, 也就是文人政治。这是其它国家绝对没有的,因为只有科举出身的,也就是中了进士,你才能做官。科举制给普通的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从唐代一直到明清,除去特殊的一部分人是不允许参加考试的你像工商的、娼优之家这个不允许参加考试,他的子弟不允许,普通的老百姓子弟都允许参加考试,这是非常公平的,所以就给普通的人参政提供了机会。科举制虽然残酷,但有它的合理性在里面。
“海内外孤本”之状元卷
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二十五岁,他从举人进士到状元,一级一级考上来的。殿试对答答的非常好,所以皇帝批了第一甲第一名。平时赵秉忠就非常注重学习研究诗经子集,诗书五经,对吏治也有研究。他在殿试卷的内容上就提了二个观点,其一观点就是整顿吏治,第二个观点就是爱护子民。状元卷一共是十九折,为了皇帝便于阅览。十九折,长度47.6厘米,宽14.1厘米,天头是8.6厘米,地头3.7厘米。另外他写的书法非常好,状元卷他写的楷书。当时考了状元,你不光文字写的好,书法也得好,本人长相也得好五官端正,不能瘦小,五官不端正不要,这都是当时考科举的要求。另外状元卷也有要求,状元卷要求有馆阁体,要求非常细,里边有各种格式有一定的规章制度,牵扯皇帝皇妃皇子必须顶格写,阅卷官,督卷官虽然后面八、九个人,但是有个主考官,主考官看了考生的卷子认为可以后再呈给皇帝看。呈给皇帝看之前就把点都分开了,哪是逗号,哪是句号,给标出来了,为了便于皇帝阅览。我们现在看的状元卷上的这些红圈红点,这都是为了给皇帝看。给皇帝准备好十份,十份考生的卷子,叫皇帝选状元。这六个字“第一甲第一名”是万历皇帝使用朱笔写的,在状元卷最后一册页上,使红纸印制着九名督卷官,当时这八、九名阅卷官都是有官职的,其中有一个姓朱的是皇室人员。另外赵秉忠这个人状元卷,好在2460多个字一字没改,一字没差,都是板板整整恭恭敬敬的写的,字都是不到一厘米大小是楷书,蝇头小楷!
状元卷的去向
很多专家来分析这个事,当时宫廷档案都是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档案,保密带不出来,在仓库里藏着,当时一级文物,一级档案,弄不出来。他怎么能拿出来呢?有些人就说赵秉忠比较耿直,得罪了魏忠贤,他提前提出来乞骸骨回家乡,在这之前他偷着把状元卷拿出来了。这之后推测,还有推测他给万历孩子当老师的时候,就借这机会把状元卷拿出来了,这都是些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