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春官“说春”

2016-03-18 来源:知道日报

 

  “远看财门大呀大地开,步步登高到呀府里来,来到贵府无呀别的事,特为主家送呀春里来。”在带着些许春寒的贵州石阡乡村,常可以见到一个手端春牛、挨家派发春贴的送春人——春官,这就是石阡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说春,封万明是春官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图/文 宁坚)

 

  居住在石阡县花桥乡坡背村的封姓人家是唐朝开国时所封的春官。说春始于唐代,每年立春前后,春官说春活跃在全县的每个乡镇、村寨。说春意在劝农重视农耕,为百姓送去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祝福,春官们的演绎为百姓送上了一份隆重的春天节气书。

 

  春官是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的官名,据《石阡府(县)志》载,明清时代,每岁立春时,石阡府要整装集队,扎芒神和纸牛、迎春于东郊、打马游街、大摆筵席、行鞭春礼,然后赴城南“劝农行”。图为封万明和其他春官换上“官服”准备外出说春。

 

  春官说春以唱为主,辅以间断性的说白,通过说唱告知农民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农事即将开始,让农民早知来年岁月,及早耕作,体现出强烈的“劝农行耕”实用功能。图为封万明外出说春前,烧香点烛举行祭祀礼仪,祭祀地神。

 

  古时的祭祀仪式非常讲究,春官们要用篾编纸扎“芒神”(农民形像)、“土牛”(耕牛)、“春花”,穿戴祖传的蟒袍、玉带、乌纱帽、粉底靴,手端春牛,簇拥过街,前往城南登上高亭,演讲“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再到府衙赴“迎春”宴,将“芒神”、“土牛”陈列于土王庙供奉。如今的祭祀仪式已经完全简化,仅限于春官在家里的简单祭拜了。

 

  春词内容主要是“二十四农事节气”、“渔樵耕读”、“二十四孝”、“讲根生”等,春词几乎全是吉语,内容涵盖历史、神话、劳动、生活等方方面面,描写了天地的形成和万物的化育,但有一点,所有春词里都没有谈情说爱的内容。图为祭祀结束后,三位春官手端春牛,分配说春封地,开始走村串寨,派发春贴。

 

  相传,石阡县坡背村的封姓两兄弟跟随唐王李世民打天下后立了战功,被唐王封为“春官”,让他们子孙每年在立春前后,到每家每户提醒人们安排好一年的农事。图为春官们行走在蜿蜒的乡间田坎上,宛如一道独有的风景。

 

  封姓春官说春限于“立春”前后,春官外出前要雕刻两块模子,一块雕二十四节气,一块雕财神。模板刻好后刷上黑墨,再用红纸印刷春联。春牛也叫“土牛”或“芒牛”,身披红布和麻线,麻寓为麻子、天花,春牛及二十四节气的春贴和牛身披的红布、麻线则喻义祝福主家瘟疫全无、招财进宝、红红火火。

 

  封万明家中珍藏的祖传说春词、八卦图和节气表。

 

  传统的说春,往往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门外后门内,在大门外说着说着就进屋了。伴随着喜庆吉祥、韵律动人的财门歌,封万明将象征三皇爷和护身符的小春牛托在掌中,或往主家堂桌上一放,继续有板有眼地说唱起来。

 

  进屋后封万明视主家脸色编词,一般是“一进门来朝上望,主家香盒亮堂堂,天地君親当堂坐,七曲文昌在两旁……”如见主家脸色不爽,就会说些诸如“春官进门喜气生,神仙送宝马驮金,此地本是财主家,天赐摇钱树一根……”等等。见多识广的春官必须具有见子打子、见啥说啥的本领。

 

  说春是有讲究的,既不能四平八稳地坐着说唱,又不能原地站着说唱,只能是脚踏碎步来回走动,边走边唱。主家除要备香、纸迎接春官,还要备麻线或五色线用于春官为主家带“五瘟”(即五方瘟神),打发一定钱财和米粑给春官表示谢意。

 

  明、清时代立春之时,石阡知府要行“劝农行耕”之仪,并带头犁田,扶犁行耕。图为封万明在田间地头,给耕牛套上红布,祝福主家来年五谷丰登。

 

  踩千家门见万家人,春官的活动场所随时都在变换,帮助主家象征性的牵牛耕地,可以赢得主家的尊重和换取一些回赠。

 

  封万明说,民国时期,春官每年“立春”节前都要前往省城贵阳,到省府办理说春“执照”,这样在封地内说春会通行无阻。图为春官说春后返回本村开“碰头会”,说明任务完成情况。倘若谁没有完成说春任务,或违犯了行里古规,来年则不许出外说春,同时也要受到同行的谴责和鄙视。 

 

  说春是当地特有的农耕文化遗存,也是石阡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春官说春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当地许多学校都设立了说春传习班,将说春纳入特色课堂教学,举办了说春比赛,具有极高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说春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传承中得以弘扬。

分享到:
责任编辑: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