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北京百年村庄只剩老人孩子与狗

2016-04-22 来源:知道日报

 

  看不到袅袅炊烟,也看不到街上三五成群玩耍的孩子。村路上,寂静得只能偶尔听见狗的叫声,一群留守老人坐在石凳上晒着太阳。这是北京房山一座百年古村,随着北京重心的东移,大批农村年轻人涌向城里工作与生活,使得这个位于北京西南部的村庄变得尤为寂静,偌大个村庄只有一些老人、年幼的孩子和狗为伴。(图/文 大燕网 陈虫儿)

 

  水峪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南窑乡,距北京市区约80公里。水峪村形成于明朝时期,已有数百年历史。现在村中还保存着100多套、600余间原生态古民宅。

 

  水峪村东街南侧的纱帽山梁下,几间房子已经破旧不堪。年轻人都选择到北京市区工作或求学,很多村民也选择到市区购房置业。村里的老人说,早些年东街三四百间房子都不够住,现在这条街只剩下36位老人与孩子了。

 

  杨守安老人今年69岁,儿子和儿媳都在北京亦庄开发区上班,由于工作忙碌,两岁半的小孙女欣欣便留在村里由两位老人家照看。

 

  欣欣的爸爸妈妈在北京租房子打工,每周回村一次,看望父母和女儿。

 

  由于没有同龄的玩伴,小狗旺旺是欣欣唯一的小伙伴。

 

  杨守安的老伴用着儿子不用了的iPhone4手机,小孙女要玩奶奶的手机拍照、与姑姑视频,奶奶担心手机屏幕对孩子的眼睛不好,说手机没电了。

 

  平日村里没什么人来,舅爷来家里帮忙干活的时候,欣欣就缠着舅爷说她也要砌墙。

 

  几个旧水桶都能成为欣欣的好玩具。

 

  奶奶说不能吃糖,欣欣一脸难过又生气的样子。

 

  欣欣在一辆的闲置的旅游观光车上玩耍,一旁的石碾与观光车形成对比。水峪村的古宅、古碾、古中幡并称水峪村的“三绝”,村里的128盘石碾还曾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老杨喜欢写诗,记录生活中遇到的情和事,他作了诗都写到一块块的石板上。同时,老杨还参与写村志,整理古村的历史、传说与故事。

 

  老杨手拿稿纸给客人们念诗,“有时候突然想到了一句半句的好词,因为忙着手里的活儿,一句半句想不起来,觉得很遗憾”,老杨说。

 

  随着村落旅游的不断兴起,杨守安和老伴儿在家开了一家名为“石板人家”的饸饹面馆。村里平日冷清,但周末也还算热闹。老杨的饸饹面馆最多时一中午接待过三四十游客。

 

  一碗饸饹面、一碗炒酱,一盘炒南瓜、一盘小葱拌豆腐。地道的乡间小吃,这样一份面大约在50元。

 

  老杨在自家墙外用粉笔写着:“老人和小孩若有困难,可到‘石板人家’求助。”用于帮助村里临时有困难的留守老人和游客。

 

  水峪村古宅最具代表性的是杨家大院。杨家大院又名学坊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体建设以北方风格为基准,石砌而成,四进四出;蟠龙门岭,檐下石雕花卉簇拥。

 

  这是村里的标志建筑—翁门。

 

  4月8日,水峪村村委会推选选举委员会,老杨作为村民代表参与了投票。

 

  一些村民来到会议室投票。

 

  村民选举委员会将选出选举委员会主任1人,委员8人。

 

  村里的合作社前聚集了一些老人正在晒太阳,聊天。

 

  去年年底,北京电视台开拍了一部有关旅游和美食的纪录片,杨守安和老伴是水峪村的主角。节目录制结束后,老杨请电视台的记者们喝自采的山茶。老杨说,希望更多的客人来到水峪村,这样可以打破村里的冷清。

分享到:
责任编辑: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