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指尖上的中国梦 被200位音乐家点赞的“键盘技师”

作者:郑亮 · 2016-09-09 来源:中国网

 

  当天才钢琴家“狼女”格里莫在那台施坦威钢琴前听到那个她渴望的音色时,并对她身边的一个腼腆的中国小伙儿不断说出“nice”的时候,这个中国小伙儿的脸上也终于看到了笑容。他叫于快,在国家大剧院做调琴师,但通常大家都会称他为"键盘技师"。于快学的专业是钢琴调律,这是个更偏重于实操的专业,因此有的同学从母校北轻院毕业后便直接进了钢琴厂或乐研所。而一份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则让他选择到剧院试一试,没想到真的考上了。2004年,于快上岗,并且一干就是12年一个轮回。面对自己这个看似枯燥的工作,于快一直愉快的工作着。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准,他分别于2008年、2013年两次奔赴德国的管风琴工场、钢琴工场进行专业学习。他总是说“学的越多,自己对琴本身就越来越敬畏。”

 

  天才钢琴家“狼女”格里莫在那台施坦威钢琴前试音,于快安静的站在她身后等待她对音色的反馈。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影

 

  为了保证专业品质,于快会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看对方的演出视频,听相关的CD,就是为了熟悉钢琴家的演奏风格、了解他们的声音口味和音色的喜好。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影

  钢琴如影随形的调音师 200位音乐家为他“点赞”

  “一场音乐会,大家更多看到的舞台上呈现出来的,但其实舞台下做了很多工作。”到目前为止,国家大剧院一共有66架钢琴。于快如数家珍。音乐厅现在4个A类化妆间,就分别放着四台不同品牌的钢琴。钢琴家要具体使用哪个品牌的钢琴,都需要提前确认。除此之外,歌剧的排练现场、艺术家的坐唱训练、公共空间的音乐活动、唱片公司录音制作……总之,只要有钢琴的地方,于快就会拉着工具箱在这些地方出现,不管是即将在舞台上陪音乐家共舞的,还是那些在幕后的并不会出现在舞台上的。只要是钢琴,在于快的眼中都是一样的看待。几年下来,于快积累了自己的一套经验。在与钢琴对话前,要先与人对话。在演出前有些钢琴家会直截了当地问,“which is your recommendation?(推荐哪台?)”此时,如果推荐了一台对方不认可的琴,钢琴家会认为“这个剧院很业余”。因此为了保证专业品质,于快会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看对方的演出视频,听相关的CD,就是为了熟悉钢琴家的演奏风格、了解他们的声音口味和音色的喜好,知己知彼后,才有底气为钢琴家有方向性的推荐和试音。自2007年至2016年8年多的时间,被于快如此“用心”服务过的钢琴家就有200多位。而且因为于快这种事先做足功课的习惯,几乎每一位与他合作过的音乐家都会为他的专业度和技术点赞!

 

  在合作后很多对于快大加赞扬的艺术家都会在他调过的琴上签名。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影

  钢琴与音乐家“相识”的中国使者

  有钢琴的地方,就得有调琴师。用于快的话说,“要为这些艺术家做好服务工作。”他所指的服务并不是照顾好艺术家的吃喝住行,也并非单指调试好某一台钢琴,而是他们要做好顶级钢琴家与钢琴之间“相识”的使者。这些世界顶级的大师还会不了解钢琴?!这个说法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上很多来到中国的钢琴家的确不了解他将要面对的那架钢琴。毕竟能带着自己的钢琴演出的音乐家着实不多。在异地演出时大多数钢琴家都要使用场馆提供的钢琴。例如一场钢琴独奏,超过九成的钢琴家在现场表演时,其实才刚刚认识自己的“伙伴”。这也让钢琴家无形中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而于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他的双手帮助钢琴家“缓解”这份压力。记得2009年,世界钢琴大师波利尼来到国家大剧院。他是属于能随身带着自己钢琴演出的“异类”。抵京后的试音阶段,他一米一米升降反音板以对比钢琴的音色。一天后,波利尼最终出人意料的放弃了自己的琴,而是就地选定了一架于快亲手调过的施坦威钢琴作为当晚与他同台亮相的表演用琴。“我走遍世界各地寻找理想的钢琴,没想到在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遇见了它。”波利尼甚至高兴的在琴骨上留下了自己的签名。由此可见,于快这个“使者”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每当于快在工作时,整个音乐厅仿佛变成了他自己的舞台。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影

  结缘管风琴 “挣着工资当学生”

  国家大剧院中有一架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管风琴。于快从入职开始,就针对这个诞生于公元前3世纪的乐器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在中国,管风琴在十几年前方兴未艾,只有两三家演出场所能见到管风琴的身影,初期现成的教材难觅踪影,更别提有几个人懂这个舶来品。但是,作为国家级的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得有管风琴。调音师,必须会调管风琴。 于快自己也没想到就这样开始被培养了,学习之路并不容易。因为没有英文教材而还要学习德语,看不懂德语就看图片自己理解。在自己的手机里于快还存着的很多可用于参考的图片资料,琴的剖面图像一张建筑图纸,周围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单词。于快在谈论这段经历时反复用到一个动词——“建”,建造管风琴。这是一门如此复杂的课程,以至于不仅要学习管风琴的历史、结构、建造,还要学习建筑设计、声学、力学等很多方面的知识。但这一切都没有吓到于快,凭着他的天赋和执着,他终于和这个庞然大物变得了伙伴,2008年3月,剧院举办了管风琴艺术周。之后每年都会有这座管风琴的亮相。针对管风琴的维修需要一年一次。从最基础的清理到最后的调音,于快与他的同仁们需要用一周时间来“伺候”好这个大家伙。

 

  “调琴师是要在纯与不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就像平均律,12个音,并非每个音程都是纯的。而是尽量保证每个音都在似纯非纯的境界,从而使整个钢琴能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于快平和地说。

 

  调琴的工作系枯燥而单调,但是于快却在工作时无比的投入。  

  调琴的工作系枯燥而单调,但是于快却在工作时无比的投入。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影调琴的工作系枯燥而单调,但是于快却在工作时无比的投入。  

  每当于快在工作时,整个音乐厅仿佛变成了他自己的舞台。

 

  每调完一架钢琴,于快总是反复的试音,在声音方面他不允许有一丝的瑕疵出现。

 

  每当钢琴家在试音的时候,于快会默默的走到观众席上去听音色,保证在演出的时候观众可以有一个最好的听觉感受。

 

  演出前乐队排练结束以后,于快会认真的再把钢琴调一遍,以便保证正式演出时的完美音色。

 

  演出前乐队排练结束以后,于快会认真的再把钢琴调一遍,以便保证正式演出时的完美音色。

 

  为了保证音色的完美,甚至于给钢琴定位这种事情,于快都要亲力亲为才放心。

 

  无论走到哪里,这个重重的、打开以后有很多“奇怪”工具的箱子都会在于快身边,这也是他在工作时最好的“伙伴”。

 

  演出前,于快在确定整个乐团每件乐器的摆放位置。

 

  除了钢琴,国家大剧院几乎所有的键盘乐器在演出前都会和于快的双手亲密接触一番。

 

  一个三明治,一听苏代水,简单的一餐过后于快又会回到他自己的音乐世界当中。

 

  2013年8月,于快在德国学习,他在 管风琴技师朋友Karsten家做客,于快在Karsten的房子面前和他以及他帅气的狗balu合影。国家大剧院供图

 

  为了保证工作时候的好体力,参加各种运动是必不可少的,健步走,羽毛球等于快都耍的有模有样。国家大剧院供图

 

  被世界上无数的音乐家点赞的“键盘技师”也有自己幽默的一面,工作累了就和钢琴来个亲密接触。国家大剧院供图

分享到:
责任编辑:易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