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仲夏荷香:笔尖心上的出水芙蓉

作者:岳铭 · 2015-07-06 来源:凯风上海

  一、 凌波仙子:别名众多的“六月花神”

夏日的湖光潋影里,若少了那万顷接天的莲叶,也就少了一份清心悦目。无论是名胜如西湖曲院风荷、北海荷塘白塔,还是公园湖畔、无名池边,到了夏天总会开着粉白相映的荷花。且不谈其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不论其独立骄阳的桀骜,单是这露珠滚落荷叶的微微一颤,便令人心向往之了。

面对这样的生灵,古人从不同角度赋予了荷花众多的美称。分类言之,大略有以其外形特征命名、以其生长习性命名、以高洁气质命名等几种。

《本草纲目》有记载“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又说荷花“敷布容艳之意”,亦称“夫蓉”或“芙蓉”。这就是李时珍对荷花最常见的三个称呼“荷花”“莲”“芙蓉”来历的总结。另《说文解字》云:“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所以,尚未盛开的荷苞“菡萏”也是它较为常见的称呼之一。因其形态“未发”,音律齐整,“菡萏”一词也颇受文人墨客喜爱,如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白朴“菡萏花深鸳并宿”等句。根据外貌特征,荷花不同的部位也有不同的称呼:红衣是荷花瓣的别称,宫莲是莲花瓣的美称,佛座须是莲花蕊的别名。

由于荷花是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故古人将其归为水草类,取名多用“水”字。三国文学家曹植在他的《芙蓉赋》中称赞荷花为“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把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类似的称呼有水芝、水花、水芸、水旦、水目、泽芝等。

古时江南风俗, 阴历六月二十四日 为荷花生日,因此荷花有“六月花神”的雅号。据《北梦琐言》记载:唐代元和年间苏昌远居吴中,邂逅一位素衣粉脸女郎,赠给他一枚玉环,不久,他发现自己庭院的水池中有荷花盛开,花蕊中也有一枚同样的玉环,后人由此又称荷花为“玉环”。

为了表达对荷花高洁形态的赞赏,文人以金芙蓉和草芙蓉比喻荷花品性的难得;为强调荷花安静娴雅的状态,它又被成为溪客、静客;为突出荷花的君子气质,也可称其为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等。

从现代植物学的“门纲目科属种”分类来看,大家熟悉的“莲”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毛茛目、睡莲科的莲属。“莲属”里主要有两种:一种产亚洲、大洋洲,叫荷花;另一种产美洲,叫黄莲花。由于黄莲花在中国不常见,通常所谓的“莲花”指的就是即大家熟悉的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荷花”。

与莲属同归于“睡莲科”的“姐妹”有莼属、水盾草属、王莲属、芡实属、睡莲属、萍蓬草属等9属70多种。“莼”仅一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大洋洲、非洲西部及北美洲,嫩茎叶作蔬菜食用其中,清周济有词“吹老莼羹”。王莲产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一带,叶片直径可达1.5米。

“睡莲科”里除了“莲属”,较为常见的为“睡莲属”,包含美洲白睡莲、埃及蓝睡莲、澳洲巨花睡莲等55种,广泛分布在温带及亚热带等地球大部分地区。睡莲与荷花主要的区别为它的花叶呈心形或箭形,叶茎通常不会长出水面。

荷花之所以得到如此众多的称呼,与其出现的“早”有极大的关系。它是起源最早的被子植物之一。在人类尚未出现的数亿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泽覆盖。当时,气候温湿,高达数十米的蕨类植物遍布地球各个角落,大部分种子植物无法生存。荷花作为水生被子植物,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在黄河、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经过漫长的进化,地球上出现了原始人类。生活在各版块大陆上的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不约而同地发现莲子与藕可以食用。渐渐地,“荷花”成为人类生存的象征,作为一种原始记忆,印刻在了我们的基因之中,无论国籍种族。

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随着农耕文明的出现,人类对荷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古人出于农耕、饮水的需要,大多邻水而居,水边也恰是荷花的主要生长区域,这为人荷共处提供了可能。从出土文物看,位于河南省的“仰韶文化”房基遗址内,在室内台面上发现了炭化粮食和两粒莲子,经测定,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自公元前11世纪起,中国从漫长的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制时代——西周。荷花也在这一时期,从湖畔沼泽的野生状态走进了人们的田间池塘。《周书》载有“薮泽已竭,既莲掘藕。”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将荷花各部分器官分别定了专名。汉初时字典的《尔雅》就记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其本密,其画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可见当时的人对荷花的了解已经非常深入了。【详细】

 

荷花作为观赏植物引种至园池栽植,是在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在他的离宫(苏州灵岩山)为宠妃西施赏荷而修筑的“玩花池”。随着时间的推移,荷花从最初最基本的食物功能,衍生出了审美功能。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珍品“莲鹤方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荷花对时代精神所起的作用。这件工艺珍品以荷花花纹概括形象,并有跃跃欲动的龙和螭。可见,荷花已成为了人们心目中崇高圣洁的象征。

  二、 意象从容:《诗经》《爱莲说》到《红楼梦》

荷花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了人们的劳动和生活,也凭借它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的描述。

汉代《淮南子·本经训》描写宫房景致云“雕琢刻镂,乔枝菱阿,夫容芰荷,五采争胜,流漫陆离”。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描写“云梦泽”时候说“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发芙蓉菱华,内隐钜石白沙”。可见“夫容芰荷”“芙蓉菱华”是汉代人较为熟悉也颇为欣赏的景物。

三国时期曹植名篇《洛神赋》中形容美人洛神时候使用了“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的句子,说明了“芙蕖出渌波”在人们心中惊艳而高洁的状态。

除了对于荷花外貌的描写,古人还巧用双关,借用“莲”与“怜”音同,以写莲来表达爱情。这种情况在魏晋南北朝时较为常见。乐府有《青阳渡》云:“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诗中借用并根藕、并头莲这样比较突出的意向来形容两情相依。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中,“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说“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指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的感觉。南北朝沈约作《咏芙蓉》“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以朱房、待我来以花喻人,描写与女子两情缱绻的状态。

隋代杜公瞻作《咏同心芙蓉》,其主题主旨和借代手法与南北朝时期的区别不大,在字句的对仗上更为工整: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东晋时期的小说《搜神记》对荷花也有一定的涉及:“时佑得安眠,夜中忽觉,乃呼左右,令开被,神以水灌我,将大沾濡。开被。而信有水在上被之下,下被之上,不浸,如露之在荷。”

文中以“露之在荷”来形容“不浸”,可见古人对荷花的观察比较细致入微,发现了露珠在荷叶上翻滚时并不会渗透或弥漫。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荷叶表面附着着无数微米级的蜡质乳突结构,每个乳突表面又附着着无数结构相似的纳米级微粒,形成了纳米微米双重结构。这种结构极大减小了荷叶表面荷叶表面与水珠、尘埃的接触面积,使水珠在叶面上无法停留而不停滚动,也同时带走了页面上的尘埃,保持了叶面的清洁。这也为荷花冰清玉洁的姿态提供了可能。

若说起写荷花的古文名篇,就不得不提宋代周敦颐作的《爱莲说》。文章只有短短百余字: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篇《爱莲说》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在对比、拟人的手法中,周敦颐将荷花的中通外直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品格完美烘托出来,为其“出淤泥而不染”的比喻义奠定了千古基调。【详细】

直至清代,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写到晴雯死后变成芙蓉仙子,贾宝玉在给晴雯的殁词《芙蓉女儿诔》中道:“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后世的红学专家们都认为这是作者借咏晴雯之名而赞黛玉之洁,因为荷花可以与女儿的冰清玉洁联系在一起。

  三、 唐风宋韵:小荷尖尖与残荷听雨

前边说到了一些古乐府、辞赋、小说中对荷花的描写。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中,璀璨的唐诗宋词中,荷花的倩影也各成姿态,异彩纷呈。

唐代卢照邻《曲池奇》云:“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唐代文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成熟、完善、巅峰时期,写作手法多样,中心思想深刻,与之前的文学形式相较有了质的飞跃。从这首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的荷花诗我们就可以窥见一斑。之前对荷花的描写多停留在描写其表面的美丽、抒发单一的个人的情感,而这首“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虽说表面看来也是寄托思念之情,但“常恐秋风”道出了更广阔的美人迟暮、故人心变、时光易去的复杂情感,整体意境也非常浑厚。以夏天的花朵来寄托对秋天将至的恐惧之情也较为自然,将荷花的比喻义又翻出一层。 

“诗仙”李白曾做《子夜吴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及《折荷有赠》:“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荷花不待月的洒脱,赏荷人弄露珠的欢快,使人耳目一新。

李商隐《赠荷花》云:“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从荷花“卷舒开合任天真”的角度,写绿荷红菡的性情,写翠减红衰的哀愁,情景交融,余味悠长。

唐诗咏荷佳作无以数计,若一一列举点评反有词穷嫌疑。我们就再默默回味一下唐代著名的荷花诗吧。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宋代欧阳修有《荷叶》诗: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谁于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及《渔家傲》词:荷叶田田青照水,孤舟挽在花阴底。昨夜萧萧疏雨坠。愁不寐,朝来又觉西风起。雨摆风摇金蕊碎。合欢枝上香房翠。莲子与人常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

欧阳修笔下的荷叶不再拘泥于绿波华盖,而用“谁于水面”的联想、反问,写出了荷塘的一片生机。也可以用莲子之苦,雨打之寒,描绘出一片孤舟之意。

女词人李清照年轻时曾做《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将一个活泼的少女写得跃然纸上。

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在《梦行荷花万顷中》中写道:“天风无际路茫茫,老作月王风露郎。只把千樽为月俸,为嫌铜臭杂花香。”陆游一生“但悲不见九州同”,梦中也常常是“铁马秋风大散关”,无奈“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即便在万顷荷花的绝美景致中,他也觉得路茫茫,杂铜臭。陆游的一腔热情,也如荷花自开,对月自知。

宋词之数,亦如大片荷塘中的朵朵莲花,各个娇艳,数不胜数。在此难以一一列举,就以“奉旨填词”柳永的那首描写北宋盛况的《望海潮》来做个小结,让我们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中,菱歌泛夜,作一名钓叟莲娃,徜徉于唐风宋韵中吧。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四、 药食同源:凉性的解暑佳品

对于荷花的认知,前文已述,贯穿着从原始人到封建社会,并逐步加深。自古,中国人民就视莲子为珍贵食品,如今仍然是高级滋补营养品,众多地方专营莲子生产。莲藕是最好的蔬菜和蜜饯果品。莲叶、莲花、莲蕊等也都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药膳食品。可见荷花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莲子粥、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叶为茶的代用品,又作为包装材料。

西汉开始,中国的官私营商业迅速发展,丰富了各地区的商品种类,对荷花的传播分布也有着重要意义。江陵、合肥、成都等地的特产——莲藕均通过这些中心商市进入北方,从根本上扩大了荷花的分布区域,使北方人民进一步认识荷花,了解荷花,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荷花的栽培技艺。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有“种藕法”:“春初掘藕根节,头着鱼池泥中种之,当年即有莲花。”;又有“种莲子法”:“ 八月九日 取莲子坚黑者,于瓦上磨莲头令皮薄,取墐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长二寸,使莲头平重磨去尖锐,泥干掷于池中重头泥下,自然周皮,皮薄易生,少时即出,其不磨者,皮即坚厚,仓卒不能也。”可见,当时南北两岸的中原地区荷花的栽培技术已是相当高超了。

 

秦汉时期,荷花的广泛传播和中国的医学的新发展碰撞出了新的火花。汉朝“神农”在尝遍百草后,总结出一套治病良方,即《本草经》,又称《神农本草经》,其中就有莲藕药用保健功能的描述。东汉谯县华佗,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神医,他在手术前,先给病人饮麻沸散,使其失去知觉,刳割腹背后缝合伤口,最后涂敷以藕皮等制成的膏药,四五天后便可愈合。

《本草纲目》中记载说荷花,莲子、莲衣、莲房、莲须、莲子心、荷叶、荷梗、藕节等均可药用。荷花能活血止血、去湿消风、清心凉血、解热解毒。莲子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莲须能清心、益肾、涩精、止血、解暑除烦,生津止渴。荷叶能清暑利湿、升阳止血,减肥瘦身,其中荷叶简成分对于清洗肠胃,减脂排瘀有奇效。藕节能止血、散瘀、解热毒。荷梗能清热解暑、通气行水、泻火清心。【详细】

荷花的地下茎在淤泥中生长,会被有毒物质侵染,只因藕的特别细密的表皮组织和含有丹宁的下皮,具有一定的阻挡或吸收有毒物质的能力,因而有毒物质多黏附在表皮上或渗入表皮中。在食用藕时要削去外皮,以防把有毒物质也吃进肚中。

酷暑的夏日,一碗银耳莲子羹,一份荷叶薏仁饭,一盘桂花糯米藕,是不是既清凉解暑,满足胃口,又增添了一份雅致呢。

  五、 拈花微笑:寓意广泛的文化符号

荷花,集食用和文学这两个与人类密切联系的功能于一身,自然也作为一种深层的文化符号,渗透在每个人的心中。长安城外东南隅有秦汉时的宜春苑,隋朝建都长安后,更名为芙蓉园。隋唐后,荷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工艺美术家创造的灵感来源。如隋唐时期的瓷器、铜镜等的装饰多采用莲花花纹;金银器上,尤其是盘边缘,多饰以富丽的莲瓣纹,整个风格华丽而真实。宋代的染纺业较唐代有更高的发展。著名女画家兼工缂丝的朱克柔创作的荷花缂丝图案,“古淡清雅”、为一时之绝作。

明清的木版年画多采用“连(莲)贵子”、“连(莲)年有余(鱼)”等荷花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愿望。或将荷花与梅花画在一起,寓意“和和美美”;将荷花、盒子、如意放在一起,谐音“和合如意”;将莲花、三把戟画在一起,意图“连升三级”等。在中国花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花诗词对象和花鸟画的题材;是最优美多姿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最美的图案纹饰和造型。

唐代时,佛教的传入也为荷花增添了禅意。在印度,《六祖坛经·决疑·第二节》云:“何益!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详细】

《地藏经·阎浮众生业感》:发愿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是。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复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净莲华目如来,其佛寿命四十劫。

印度将莲花与佛祖联结在了一起,在古希腊、古罗马,睡莲与中国的荷花一样,被视为圣洁、美丽的化身,常被作供奉女神的祭品。在新约圣经中,也有“圣洁之物,出淤泥而不染”之说。

德国人心目中的睡莲,花语是妖艳。凡是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天生具有一股异性难以抗拒的魅力,可是却难以和同性朋友和平相处。

在古埃及神话里,太阳是由荷花绽放诞生的,睡莲因此被奉为“神圣之花”,成为遍布古埃及寺庙廊柱的图腾,象征着“只有开始,不会幻灭”的祈福。

荷花与淤泥的关系,荷花自身的清净自然,与佛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莲花坐上,佛祖手持莲花的微笑,但是这样一尊雕塑,就可以给人如莲花一般的清净与释然。

  六、 结语:古今同赏荷塘月色

近现代来,无论是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还是凤凰传奇的名曲《荷塘月色》,几乎都是家喻户晓。虽然二者没有可比性,但都从侧面说明了荷花意象传承至今,始终没有淡化。周敦颐爱莲,不爱“世人皆爱”的牡丹,颇有遗世独立的态度。即便众人对荷花的喜爱,也达到了“宜乎众矣”的程度,也丝毫削弱不了荷花本身的亭亭净植。

直至今日,我国仍有“十大赏荷圣地”。一是杭州西湖,宋代杨万里赞西湖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二是扬州瘦西湖,可斜倚藕香桥西荷花浦,吟诵二十四桥名月夜;三是苏州拙政园,苏州园林甲江南,水榭荷风四面香;四是山东微山湖,被称为“中国荷都”的微山湖畔,芦苇渔船,别具风味;五是北京北海,北海在明清时期为皇家御园,当时就已经植荷赏玩;六是济南大明湖,清人赞大明湖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七是南京玄武湖,自六朝时便已红莲闻名;八是上海顾村公园,专有荷花栈道,可徜徉荷丛之间;九是深圳洪湖公园,为人工建造的大型荷花主题综合性公园;十是武汉东湖公园,设有荷花研究中心,可观赏品种最全的荷花资源圃。

这就是荷花,将藕、蓬都奉献出来,却绝不邀功;生活在水塘旁边,却始终与人类保持着距离。像一个出世的智者,微笑着,静对风云观乐趣,闲看花鸟会天机。

分享到:
责任编辑: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