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召开。当天,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带小儿子尼古拉·卢卡申科一同参加,父子俩萌萌的表现在微博走红,10岁的尼古拉金发碧眼,正太“小王子”颜值超高抢镜!在短短半小时内,#白俄罗斯总统儿子#的话题被网友刷上了热搜榜。外交手段各种各样,历年来媒体习惯将一些颇有创意的外交手段称为“某某外交”。那么问题来了,以下这些颇具创意的外交名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么?
NO.1 夫人外交
“夫人外交”指的当然就是夫人在对外交往中的活动和作用,这里的夫人首先指国家领导人和高级外交官的夫人,即有资格正式作为国家政治代表的夫人。而媒体中常说的夫人外交,一般特指“第一夫人外交”。
第一夫人外交,本来就是一个国家公共外交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一种象征。作为一个特殊的角色,第一夫人虽然不是外交工作者,但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外交活动中。因此,第一夫人往往成为世界各国观察一个国家的重要窗口。这个角色既有政治色彩,又有人情味,更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女性形象。第一夫人的活跃度,往往也是和这个国家女性角色和地位联系在一起的。
在2013、2014这两年,彭丽媛女士作为中国的第一夫人,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软实力角色。她不但陪同习近平主席访问多个国家,而且借助自身在艾滋病防控方面的公益经验,以及作为艺术家的职业素养,推广公益思维和中国艺术,也推动了各个国家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于2014年19日至26日,“撇开”总统奥巴马,带女儿、母亲访华,就是典型的“第一夫人外交”。根据其行程安排,米歇尔将到访北京、西安和成都,访问当地的大学和高中,与年轻人探讨教育的力量——议题切合“第一夫人外交”关注的医疗、教育和女性权利范畴。据美国媒体报道,虽然“第一夫人外交”是现代美国的一个传统,但自从奥巴马总统上台之后,“第一夫人外交”成为美国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的迹象更加明显——米歇尔是近年来单独出访最多的美国“第一夫人”,特别在民主党兵败中期选举之后,米歇尔越发成为奥巴马的“秘密武器”。美国媒体也认为,在当前美中因为战略竞争充满“硬对抗”的氛围下,米歇尔“第一夫人外交”可以起到“软调节”的作用。
NO.2 尿布外交
2014年4月7日,只有八个月大的英国小王子乔治将随父母威廉和凯特抵达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展开为期18天的外交访问。英王室和媒体对还裹着尿布的乔治小王子给予了厚望,期待他能塑造王室民主亲和的形象,巩固英联邦的团结。因此媒体上戏称为“尿布外交”。对于王室小成员的出访,媒体上戏称为“尿布外交”。
“尿布外交”并非英国王室首次使用,威廉王子小时候就玩过。1983年,10个月大的威廉就随父母查尔斯王储夫妇访问了新西兰。这一次,乔治穿白色毛衫、白色短裤和白色鞋子,由凯特王妃抱下飞机。按英国《每日邮报》的说法,乔治之所以这身打扮,似乎是模仿父亲。当年,戴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储带威廉王子访问新西兰时,9个月大的威廉穿着一身相似的衣服。
NO.3 庄园外交
庄园外交也称农场外交、不打领带的外交,是一种特殊的外交方式,其最大好处就是给会面首脑们一个比较人性化的宽松话语环境,这种家常式的庄园外交,更亲民,接地气,表明国家间关系友好、彼此信任,双方对未来的关系充满更多期许。同时,许多棘手的外交问题在谈笑间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解决。
庄园外交在欧美有很长的传统。美国是最热衷“庄园外交”的国家。“庄园外交”或“农场外交”不仅在美国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更是美国外交的重要平台。美国前总统布什曾形容“农场外交”称,“家就是对朋友开放的,只不过偶尔会让一两个推销员进来。”这番话的言外之意是,只有亲密的伙伴,才能被请进家门。
2013年6月7日,习近平与奥巴马在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庄园会晤。没有繁琐的外交仪式,没有照本宣科的外交辞令,这场会晤更像是一场朋友间的聚会,习、奥两人一起吃早饭,一块散步,有说有笑。中美领导人间如此特别的会面,距离上次小布什在自己的庄园设宴款待江泽民夫妇,已经过去11年。
戴维营是美国总统的避暑胜地,也是上镜最频繁的“庄园外交”舞台。戴维营兴建于1938年,艾森豪威尔总统1953年以孙子戴维的名字为其命名,美国外交史上的许多“大手笔”都发生在这座庄园。戴维营最著名的“庄园外交” 事件,是美国总统卡特1978年邀埃及总统萨达特与以色列总理贝京在此签署《戴维营协议》,后两人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戴维营也因此被世界赞誉为“和平圣地”。
NO.4 乒乓外交
“乒乓外交”指1971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两国乒乓球队互访的一系列事件。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轰动了国际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媒体称为“乒乓外交”。从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终于走向了正常化发展的道路,并为后来新中国的国际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971年4月15日,中国运动员杨瑞华(左)和美国运动员迪克·迈尔斯在上海比赛前握手。
1972年4月,应美国乒乓球协会的邀请,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对美国进行回访。中美两国运动员在底特律进行比赛时,美国观众手拿中文标语表示欢迎。
而“板球外交”也有异曲同工之效。上世纪80年代,印巴两国关系一度相当紧张。巴基斯坦前总统齐亚·哈克通过赴印观看两国板球队的比赛,化解了当时的危机局面,“板球外交”一词便应运而生。此后,两国领导人又曾多次以板球赛事为契机,谋求两国关系的改善。
NO.5 郁金香外交
按照荷兰的惯例,郁金香新品种的育成,都要进行命名。有一些被冠以名人名,有一些用国家名字、历史事件命名,这在荷兰有悠久的历史。
邀请来访国元首夫人为郁金香命名是荷兰的外交传统。此前,就有多个新品种的郁金香以多位第一夫人的名字命名。美国前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芭芭拉·布什和希拉里都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郁金香。荷兰的这份礼物非常“讨巧”,一是彰显郁金香之国的特色,二则抓住女性的心理,一朵小花能收到大效果。
2014年3月23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荷兰访问期间,在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和马克西玛王后陪同下, 前往库肯霍夫城堡的郁金香花园,参观了中荷农业合作和荷兰郁金香花展。彭丽媛应邀将新培育的郁金香品种命名为“国泰”,并按当地传统为其浇上了香槟。马克西玛王后将“国泰”赠予彭丽媛。
NO.6 熊猫外交 宝马外交
除了植物,动物也是上佳之选,这些作为外交使者的动物或比较珍稀少见,或拥有特殊寓意,一般起到拉近两国关系的作用。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赠送给中国一头北美特色动物麝牛,这头麝牛死后被制成标本保存在自然博物馆。作为回礼,周恩来总理送给尼克松一对大熊猫。当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宴会上将熊猫牌香烟递给尼克松夫人,然后指着熊猫图案说,“喜欢这个吗?北京动物园送两只大熊猫给美国人民”。尼克松夫人当即惊喜地说:“天啊,大熊猫!总理要送我们大熊猫!”当两只大熊猫抵美时,美国民众冒雨前往迎接,它们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首秀时,动物园前交通阻塞。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开始向外国赠送大熊猫,向前苏联赠送两只熊猫是对外赠送熊猫的开始。直到尼克松访华“带走”两只大熊猫,中国的“熊猫外交”开始扬名世界。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建交,西方国家纷纷和中国建交。熊猫在全球走红,很多国家相继获赠大熊猫。
在土库曼斯坦,享誉世界的汗血宝马是外交界的“宠儿”。 2014年5月12日,习近平与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共同出席世界汗血马协会特别大会暨中国马文化节活动。习近平代表中方接受别尔德穆哈梅多夫赠予的一匹汗血马。此前,时任国家领导人的江泽民、胡锦涛也曾于2000年、2006年分别获赠土库曼斯坦的汗血马。
NO.7 葬礼外交
领导人的葬礼,常成为外交突破的关口。这是因为在这个人情味浓厚的场合,政治敏感性降低,比较容易打破政治隔阂。
在中苏关系上,邓小平主导的三场“葬礼外交”至今为人称道。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辞世。中国派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黄华出席葬礼,这是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以来访苏的最高级别中国官员,一举打破了两国交往的“坚冰”。继任的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1984年去世,下一任契尔年科一年后也去世。中国先后派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和李鹏参加葬礼,双方的交流推动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化。
朝韩关系的一度改善,也离不开葬礼外交。2009年,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去世。他生前推行“阳光政策”,赴平壤会晤金正日,促成离散家属团聚。金正日发出唁电,并派团前往韩国吊唁,缓和了朝韩关系。
有的时候,一国领导人的葬礼,还为第三方改善关系提供了平台。2013年,在曼德拉的葬礼上,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古巴最高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相遇,奥巴马主动与劳尔握手,向外界释放了美古关系解冻的信号。一年后的2014年12月,劳尔宣布将与美国全面恢复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