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走近博物馆里的“能工巧匠”

2016-05-19

 

  (1)5月17日,文物修复技师张芯语在去除画卷上的附着物。

  在辽宁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有一群文物修复技师,他们专注于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大部分展出的文物都经过他们之手。文物修复工作细致、枯燥,但他们耐住寂寞,习惯孤独,一件件修好的文物就是对他们工作最好的回报。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前夕,记者来到他们中间,用相机记录下这些“能工巧匠”修复文物的过程。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2)5月17日,文物修复技师孟丹在修复一件战国时代的青铜器马饰。

  在辽宁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有一群文物修复技师,他们专注于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大部分展出的文物都经过他们之手。文物修复工作细致、枯燥,但他们耐住寂寞,习惯孤独,一件件修好的文物就是对他们工作最好的回报。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前夕,记者来到他们中间,用相机记录下这些“能工巧匠”修复文物的过程。新华社发(丁洪法 摄)

 

  (3)5月17日,文物修复技师惠学军在修复一件瓷器。

  在辽宁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有一群文物修复技师,他们专注于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大部分展出的文物都经过他们之手。文物修复工作细致、枯燥,但他们耐住寂寞,习惯孤独,一件件修好的文物就是对他们工作最好的回报。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前夕,记者来到他们中间,用相机记录下这些“能工巧匠”修复文物的过程。新华社发(丁洪法 摄)

 

  (4)5月17日,文物保护技师张启刚在制作文物拓片。

  在辽宁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有一群文物修复技师,他们专注于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大部分展出的文物都经过他们之手。文物修复工作细致、枯燥,但他们耐住寂寞,习惯孤独,一件件修好的文物就是对他们工作最好的回报。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前夕,记者来到他们中间,用相机记录下这些“能工巧匠”修复文物的过程。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5)5月17日,文物保护技师张启刚展示他制作的文物拓片。

  在辽宁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有一群文物修复技师,他们专注于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大部分展出的文物都经过他们之手。文物修复工作细致、枯燥,但他们耐住寂寞,习惯孤独,一件件修好的文物就是对他们工作最好的回报。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前夕,记者来到他们中间,用相机记录下这些“能工巧匠”修复文物的过程。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6)5月17日,文物修复技师张芯语(左)和同事在研究书画保护工作。

  在辽宁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有一群文物修复技师,他们专注于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大部分展出的文物都经过他们之手。文物修复工作细致、枯燥,但他们耐住寂寞,习惯孤独,一件件修好的文物就是对他们工作最好的回报。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前夕,记者来到他们中间,用相机记录下这些“能工巧匠”修复文物的过程。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清朝极品败家子之载澄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