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探秘古老的蓝夹缬技艺

2017-05-17 来源:中华网

 

  【文化典藏】一块白布夹入花版中,在装满靛青染缸里几经浸泡、氧化,出缸后白布上印有花鸟虫兽等吉祥纹样,成品被称为蓝夹缬,而这种技艺被称为蓝夹缬技艺。

  “夹缬”,1982年版《辞源》释:“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板雕刻同样的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

 

  【文化典藏】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常作为唐代文人雅士的素材被描摹进文字里,“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白居易《赠皇甫郎中》)、“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李贺《恼公》)……唐明皇也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

 

  【文化典藏】这些实物的残片,至今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馆视为国宝珍藏品。至元、明,夹缬向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

  蓝夹缬图案,蓝底白花,色彩调和,对比强烈。在民间,蓝夹缬又以图案为名,被称为“百子被”、“龙凤被”,蕴涵了喜庆祝愿。曾几何时,蓝夹缬在民间非常流行,家家户户婚嫁时都少不了它蓝夹缬。

  以蓝靛(中药板蓝根的植株所制)为染液,表现以晚清至民间时流传的昆剧、乱弹、京剧等戏文情节为主要纹样,辅以花鸟虫兽等大吉祥纹样,故此,蓝夹缬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染织品中以戏曲人物为主要纹样的唯一孤列。

 

  【文化典藏】蓝夹缬的制作包括花版雕刻、靛青(染料)打制以及夹缬印染。通俗地讲,夹缬就是两块刻有花纹且互相吻合的花版,夹住织物进行染色。染液无法渗透花纹突出部分,却能通过凹进部分进行染色,与印章、字模印刷刚好相反。

 

  【文化典藏】花版是工艺关键。雕花版,首要选择木材。可供选择的有枫树、杨梅树、棠梨树和红柴。选定的树先锯成需要的尺寸大小,再两面刨水平平面。将版材在水池里浸泡一周后,取出,保持湿润。先画好“粉本”(纸样),在版胚上刷上浆糊后,贴上粉本。拿刷子轻轻刷平粉本,然后执刀直接在上面雕刻,先刻外面的框框,再从左到右刻里面的人物和花纹。第一次用斜刀,浅浅地刻个底,第二三次才用正刀,把握好分寸挖下去。一块型版雕刻完毕,将纹样拓回纸上。然后在第二块胚版上刷一层浆糊,四周对齐在第一块版上,抓住纸样露在外边多余部分,带动整张纸样到第二块胚版。取缝衣针刺破气泡,小心弄平,防止纸样偏移,然后开始刻第二块胚版。型版正反面的花点要一模一样,不得有误差。

 

  【文化典藏】温州乐清以靛青制作和印染为胜。乐清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尤其是乐清城北、白石一带坡高、水好、气候及土壤适宜等优势,所以在蓝靛的种植方面尤为出名。乐清的蓝靛出现至少有600多年历史,明永乐《乐清县志》对当地明代时期种植靛青就有明确记载。一直以来乐清中雁荡山及黄檀硐村所产的靛青,以其质优色佳为当地及周遍地区众多蓝夹缬染师所称赞。每到出靛期,各地染师必云集黄檀硐村,争相预定。

 

  【文化典藏】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当时仅仅白石中雁一带就有2000多户人家种植蓝靛达上万亩。靛青打制流程包括浸泡、加灰、打花、沉淀等几个步骤,打靛过程要求高,讲究技巧。

  靛青制作的成熟,使得蓝夹缬印染在乐清也十分红火,鼎盛时期几乎每个乡镇都有染坊,经济较好的乡镇达十几个到二十多。

 

  【文化典藏】印染是蓝夹缬生产的最后一道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道程序。即将整理好的白色棉布,对折放在花版中间夹好,再连版带布泡在发好靛的靛青液浸泡染色的过程。需要经过整理布料、参花版、入染、氧化、多次入染、多次氧化,直至染成稳固的花纹等过程。

 

  【文化典藏】现如今,以工业革命为特征的城市现代化使得旧时农耕时代下的产物慢慢消失,蓝夹缬也作为一种过往生活的凭证,演变成了民俗馆里的观赏和怀念。

  2011年,温州蓝夹缬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项目。

《凯风智见: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凯风智见:朱纨之死与嘉靖海禁实相》  

《文史新说:范仲淹三次贬官却被朋友点赞》  

《文史新说:涨姿势 007、中情局的鼻祖原来在这里!》  

《文史新说:晏子要做顶天立地伟丈夫》  

《文史新说:穿越古代去买房》  

《文史新说:那个被宋朝士大夫们推崇备至的“格君者”陆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