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黄金艺术品

2017-05-27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网

 

  【文化典藏】中国人对黄金的热爱,却不单单是一个“利”字能解释清楚。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它们幻化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浙江绍兴306号战国初期墓出土的这件玉耳金舟,是目前所知古代中国最早的金制器皿,从外形上看,似为带有礼制性质的饮酒用具。供图/浙江省博物馆

 

  【文化典藏】这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君主使用的黄金食器。1978年,当那座尘封两千多年的曾侯乙墓被打开,轻巧精致的金漏勺就与盛放它的金盏一起,静静地躺在墓主棺木之下。显然,这是一套配合使用的食具,或许曾侯当年就曾用那件金漏勺,从金盏里捞取汤汁中的食物。供图/湖北省博物馆

 

  【文化典藏】这件鎏金镶嵌兽形带砚铜盒是东汉彭城王使用的奢侈品,1970年在江苏省徐州土山汉墓出土。它整体造型如同神兽,通体鎏金,并镶嵌红珊瑚、青金石、绿松石等,色彩绚丽,构思巧妙,其精湛的做工,代表了东汉时期鎏金和镶嵌工艺的最高水平。 摄影/韩祥

 

  【文化典藏】执壶是一种由西亚传入中国的器物,在唐代被称为“注子”,用来盛放酒、水等液体。咸阳发现的这件唐代缠枝花飞禽纹金执壶,采用捶揲工艺制成,外壁饰满鸳鸯、蔓草、仰莲、金龟等纹样,盛唐富庶、开放的时代气息在它身上展露无疑。 供图/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文化典藏】唐人豪饮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就连酒器的制作也是匠心独运、精益求精。这件出土自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的唐代金铛,是皇室贵族家中用以温酒的器具。它通体捶揲成型,内底、外壁以细密的线条装饰出异兽、蔓草、鸳鸯等图案,洋溢着富丽堂皇的王者气象。 摄影/王宁

 

  【文化典藏】唐代何家村莲瓣纹弧腹金碗的内底,采用錾刻工艺装饰出浅细的宝相花,这一技法起源于古人较早精通的玉、石、竹木器雕刻,又名“镂”、“钑”,黄金的捶揲技术产生后,人们在成型的金器上用錾刀雕刻出细腻的纹样。何家村的这件唐代金碗,内腹璧由内向外捶揲出浮雕大莲瓣纹,正好从多面聚拢光线到底部敛光的宝相花上,烘托出柔而不媚的整体气质。 摄影/王宁

 

  【文化典藏】西安南郊的何家村唐代窖藏,发现了很多以鎏金为饰的银器。这是一种常见的黄金装饰技术,战国时多运用于铜器、木器和建筑物上。汉代人称它为“黄涂”、“涂金”,唐代工匠则以“金花”、“金涂”、“镀金”、“金镀”呼之,广泛将这项技术运用在银器的加工、装饰上。图为西安南郊草场出土的唐代鎏金铁心铜龙。 摄影/王宁

 

  【文化典藏】江苏丁卯桥唐代窖藏发现的这件名为“论语玉烛”的酒筹筒,虽然出土时已有少许磨损,但我们依然能从它通体鎏金的光彩中,想象唐人觥筹交错,以论语为令,把酒言欢的场景。供图/文物出版社

 

  【文化典藏】唐德宗年间,原来在常州出任刺史的裴肃,因进奉升迁浙东观察使。尝到溜须拍马好处的他,发现原来向皇帝进奉就是一条升官发财的捷径。于是,我们在陕西西安北郊见到了这件裴肃第二次向唐德宗进奉的鎏金双凤纹银盘。当黄金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它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古代中国交际场上赏赐贿赂的宠儿。 摄影/王宁

 

  【文化典藏】图为用捶揲技法加工制作的宋代柳斗纹金盏。 摄影/王宁

 

  【文化典藏】有别于豪门大户追求的富贵绮丽之感,宋元以后的文人雅士,将艺术与江南地区的秀润景色相融合,连闲暇之余把玩的金器摆件也呈现出一股清新淡雅的书香气质。图为苏州张安晚家族墓出土的金蝉玉叶,羊脂白玉的温润将黄金固有的富贵感巧妙中和,精致中透出婉约的美,令人惊为天成。 摄影/韩祥

 

  【文化典藏】这件江苏苏州吕师孟墓出土的如意金盘,堪称元代苏州地区大师级佳作。它的创造者名叫“闻宣”,这个出身民间的手工艺匠人,将传统修养和创新精神融入金器设计,以突起的如意云纹,搭配阴线浅錾的石榴花、宝相花,营造出优雅大气、繁缛富丽的奢华气息。 摄影/韩祥

 

  【文化典藏】这件元代“闻宣造”牡丹缠枝莲云纹金盏出自江苏苏州吕师孟墓,金盏口径5.2厘米,重131克,黄金成色高达92%。四出菱花式的设计活泼生动,衬以满地装饰的莲花、石榴、宝相花,高低起伏,造型丰满,显示出制作者的深厚功力。 摄影/韩祥

 

  【文化典藏】金梳背(图中右上)和花筒钗(图中左下)是宋元女子中最流行的发饰。工匠们在纤薄的金片上以錾刻、掐丝等技法,娴熟地雕琢出花鸟异兽、莲升贵子等吉祥图案,洋溢着浓郁的市井气息。与这些完成于八百多年前的作品相比,今天,女子发际颈间的金饰却往往显得千篇一律、单调粗糙。机械化加工的便捷,并未使黄金饰品呈现出与时代进步相匹配的格调。 摄影/王宁

 

  【文化典藏】图为江西南城朱槟墓出土的金凤钗。供图/文物出版社 摄影/王宁

 

  【文化典藏】这件1958年在北京昌平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金丝冠,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帝王金冠。它由直径仅0.2毫米的金丝编织而成,孔眼均匀,薄如蝉翼。后山攀附的两条蟠龙,呈二龙戏珠状。尤为精绝的是,龙身采用掐丝、垒丝、码丝、焊接等方法塑造成型,如果拿放大镜仔细观察,甚至能清晰地数出8400片龙鳞。供图/北京市定陵博物馆

 

  【文化典藏】图为清乾隆年间制造的金瓯永固杯。杯耳分别为两条站立的夔龙,龙头上各嵌一粒大东珠。此杯共用黄金20两(约合1.25市斤),红宝石9粒、蓝宝石12粒、大小珍珠11粒、碧玺4粒。每年大年初一早晨皇帝都用此杯饮屠苏酒。

 

  【文化典藏】这件乾隆年间的金嵌珠石四臂观音坐像,由黄金铸造而成,重达31800克。单体佛像如此之高的用金量,即便在金银制作空前繁荣的明清,亦属少见。洋洋大观的皇家风范,从佛像安详端庄的体态神形中表露无遗。供图/故宫博物院

 

  【文化典藏】俗语有云:人要衣装,佛要金装。早在释迦牟尼在世时,佛教的追随者就用珍贵的黄金,给佛像、寺院建筑做装饰,以此来表达他们信仰的虔诚。今天,在信仰佛教的地区,依然延续着为佛贴金的传统。在金箔靠近神圣的一刹那,人们的内心也愈加澄澈宁静。

《凯风智见: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凯风智见:朱纨之死与嘉靖海禁实相》  

《文史新说:范仲淹三次贬官却被朋友点赞》  

《文史新说:涨姿势 007、中情局的鼻祖原来在这里!》  

《文史新说:晏子要做顶天立地伟丈夫》  

《文史新说:穿越古代去买房》  

《文史新说:那个被宋朝士大夫们推崇备至的“格君者”陆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