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杨鑫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了河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水勘院),长期工作在施工一线。图为7月7日早晨6点,杨鑫起床洗漱,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摄影/河北日报 陈建宇 赵杰)
更多精彩:
一大早,杨鑫从驻地出发赶往工地。他给自己规定,每天早晨的洗漱时间不超过5分钟,想尽量把时间用在工作上。
另一边,杨爱民在驻地为儿子的手机和充电宝充上了电。“孩子们每天早早的就走了,顾不上这些,我也愿意为他们多做点事。”杨爱民说。
在同事眼中,杨鑫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90后”有些柔弱,文气十足,平时少言寡语,但工作上却踏实肯干,“对工作的干劲丝毫不逊于他爹”。
杨鑫认真地标好每一块采集土样的孔号、深度和相关数据,以便日后为施工带来地质勘查的可靠数据。
工作中的杨鑫一丝不苟,时刻记着爸爸的交代,为新区建设默默出力。
杨鑫说,来雄安之后最难忘的是一场大雨。那天,白天还艳阳高照,晚上却下起了瓢泼大雨。为了避免岩芯被淹,在黑漆漆的雨夜,他和同事们打着手电筒,硬是冒雨把所有岩芯转移到安全地带保存好,回到驻地已经是早晨5点。图为当日室外温度将近40℃,杨鑫工作的简易棚内温度更高,而有些工作只能在棚内完成。
恶劣的天气加上夏季蚊虫较多,这给了在野外作业的杨鑫不小的考验。
当日气温较高,加上工棚内闷热,忙碌了一会儿的杨鑫已经满头大汗。
杨鑫的父亲杨爱民,在地质行业工作了整整31年,先后参加过三峡工程建设、汶川抗震救灾、云南抗旱和石家庄高架桥等重点地质工程建设,是一位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地质人。51岁的他目前做些后勤工作,除了开车,平日里经常“找活干”,为同事帮忙出力。
杨爱民在一次提水的过程中将手腕扭伤,他敷药后缠上绷带。
“儿子大了,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做主了。”谈及儿子,杨爱民嘴上有些埋怨,但脸上却写满了自豪。图为来雄安新区的日子,杨鑫每天都是晚上8点多才回到驻地。
杨鑫今年6月刚刚和女朋友登记领证,原本婚期定在7月,但是为了这次雄安地勘,他将婚期推到了9月。现在家里所有的事都压到杨鑫母亲和女朋友的肩上。图为晚上8点多,杨鑫回到驻地开始吃晚饭。当天气温较高,忙了一天的杨鑫有些中暑,没什么食欲。
临近深夜,杨鑫还在工作。每天回到驻地,他需要将一天的采集数据输入电脑,登记储存,经常工作到凌晨1-2点。
“小时候,老爸经常出差,能陪我的时间就更少了,选择跟他一个单位,本以为可以在一起的时间多一点……”谈及为什么选择跟父亲同一个行业时,杨鑫这样说。图为杨鑫的父亲杨爱民了解到儿子每天工作都要到凌晨以后,忙了一天的他特意借了自行车来杨鑫驻地看看儿子。
父子俩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当雄安新区建成之时,能带着家里的第三代人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让孩子看一看他们曾经奋战过的地方。图为短暂相聚9分钟后,杨爱民匆匆离开。他不想打扰儿子工作。虽然两人驻地相距只有不到两公里,但这是他们同来新区20天后的第一次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