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东单路口,那时还没有东方广场这样的联体建筑,广告牌下是那个给予东城人民方便的东单菜市场。
20年前的东城,是一个不太久远,没有私人汽车,没有买卖私房,没有互联网,没有巨大贫富差别的东城。——摄影师:刘景行
如今的北京日益繁华,三里屯、王府井、南锣……它们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看不出曾经的模样。
幸好我们还能跟着这些20年前的照片,看看彼时那个老东城。
【社会历史】彼时的南锣,不是什么热门景点,更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
【社会历史】自打平安大街工程将东城连带西城打开一个巨大的“拉链”,互联网、手机、私房、楼堂馆所、怪建筑、外地人、外国人蜂拥而至……
【社会历史】东后门桥,寻呼是那时的“主流通讯工具”,解决了“谁找我”的问题。
【社会历史】还有街头插卡的IC电话,解决了“我找谁”的问题。
【社会历史】 那时大街上,各路“着装”可以并排走。
【社会历史】“自行车王国”使老外羡慕不已,谁能想到后来它们几乎退出历史,又以共享单车的身份“复兴”?历史的“车轮”,有点意思。
【社会历史】结婚,一辆大奔的“头车”足够“显摆”了。
【社会历史】那时街上、学校边,还有卖明星海报的推车……
【社会历史】那个年代,影楼是个很火的行业,卡尔吴波也算是家“知名品牌”了。
【社会历史】王府井利生门前的“滑板英雄”。
【社会历史】路边,听鸟儿歌唱。
【社会历史】那还是独生子女的年代。挺着大肚子的孕妇们在街边边喝“北冰洋”,边互问“月子”谁伺候。
【社会历史】要精神文明建设,带盆花回家吧!
【社会历史】大院儿的邻里关系就是这么和谐。
【社会历史】有宝贝当街搁着,没谁惦记。
【社会历史】团堆煤球、栽点绿植。
【社会历史】胡同里,男孩儿女孩儿“群”小无猜。
【社会历史】孩子们在胡同里玩“跳房子”。
【社会历史】返朴归真的玩具,还是自行车。不知何时起,那个老的京城已经渐行渐远,不知若干年后,否人们也会看着更“现代化”的京城,去回忆如今这个“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