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勇攀地球第三极科考高峰——院士讲述青藏科考的故事

2022-08-21 来源:新华网

2022年5月4日,在珠穆朗玛峰峰顶,科考队员展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旗帜。新华社特约记者 索朗多吉 摄

这些科考队员克服极寒、缺氧、积雪等挑战,架设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首次在“地球之巅”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峰顶冰雪厚度,创造了多项科学考察研究新纪录。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中运用了一系列先进设备和仪器,“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冰川雷达测厚仪、微波辐射计、大气湍流观测系统等的使用有力提升了观测精度和探测水平。

“本次科考利用直升机和浮空艇新平台,首次对珠峰地区二氧化碳、甲烷的垂直分布进行了测量,获取了珠峰地区二氧化碳、甲烷的地面浓度及其通量变化、柱浓度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珠峰科考生态系统分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说。

朴世龙介绍,长期以来,由于高原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观测数据匮乏,相关研究工作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准确估算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为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数据支撑。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实现了从‘登山科考’到‘科考登山’的登山模式转变,实现了从‘我要征服你’到‘我要了解你’的登山思路的转变,实现了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应用,取得了重要国际影响。”姚檀栋说。

艰苦奋斗的科考精神接续传承

卡车陷在河沟里,大家就跳下来一起推车;中午只能就着凉水吃压缩饼干;出现了高反、感冒,扛一扛,好了继续工作……时隔近50年,孙鸿烈对第一次青藏科考野外考察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

“没有哪一座山峰比人更高!”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环境艰苦,但一代代科研人员不畏艰险、精益求精,不断攀登着科学高峰。

“这是青藏科考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孙鸿烈说,第一次青藏科考时,科考队员们精神状态非常好,尽管条件艰苦,有时甚至会面临生命危险,但从没有人叫苦,更没有人退缩,大家想的都是如何更好地完成科考工作。

几十年过去,第二次青藏科考与第一次相比,保障条件好了,仪器设备先进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接续传承。

5年来,科考队员们风餐露宿、爬冰卧雪,世界屋脊上处处留下了他们架设设备、采样观测的身影。第二次青藏科考实施以来,共有1900余位女科学家参与其中,约占科考队员总数的32%,她们同样无惧高反和严寒,发掘考古遗址、踏访无人区,获取了大量珍贵资料,展现了巾帼风采。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