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暴雨、洪水、大风,你是不是觉得这几年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极端天气咋就这么多?天气到底怎么了?天气预报有时为什么感觉不准?带着大家关心的问题,新华访谈专访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中央气象台台长)金荣花,解开你心中的疑惑。
最近天气为何这么热?
金荣花: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我国往往会出现大面积的高温炎热天气。今年的副热带高压,持续增强,西伸北抬。同时,今年的大陆高压也较为活跃,大陆高压易造成晴晒天气。两者共同造成了我国大范围的异常高温天气。一般来讲,夏季出现高温天气,属于一种正常的气候态。在6月下旬的时候,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大部地区出现了35℃以上的高温天气,确实比较异常,部分地区气温打破了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另外,全球气候变暖也是造成夏天温度升高的原因。相较于过去,出现高温天气气温升高的幅度、持续的时间、影响的范围,以及频次都可能增加。
预报35℃,体感却超40℃
气象部门有没有压低数值?
金荣花:近期,我也看到了有人说“超过40℃时,气象局不报40℃以上天气”。网民出现这样的质疑,主要是因为气象部门预报的温度是观测到的温度。这个温度是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内的温度,它跟我们在城市中的水泥地、草坪或裸露空间下,感受到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大家有这种感受很正常。另一方面,体感温度还与环境、相对湿度、个人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已开始尝试做体感温度预报,希望能让预报温度更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为何变多?
金荣花:实际上,不是说天气热一点,雨下得大一点,就是极端天气。极端天气是对标气候平均态来界定的,只有远离平均态的才能叫“极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大气波动变得越来越剧烈,偏离气候平均状态的频次就会增多,这也使得极端天气事件更容易出现。气温升高了,为什么极端天气会变多?这就好比一锅水,常温下是平静的,如果温度升高,这锅水就开始冒泡,变得活跃,大气的活动与此类似,就是一种不稳定天气。这种剧烈的大气运动容易产生极端天气。近20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和变暖的幅度增加,在此背景下,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强度也越来越强。
气象部门是怎么监测天气的?
什么天气最难监测?
金荣花:现在,全国气象部门已经建立起天空地立体监测网,包括8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500多部天气雷达和9万多个地面观测站,能够严密捕捉各类天气现象和灾害,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有一些天气突发性非常强,生命史又很短,并且非常的局地,这种天气很难监测。比如,龙卷风。龙卷风的空间尺度也就是公里级,有些甚至才500米,它触地后也是很小的一个天气系统。有些龙卷风的生命史就20分钟,最长的也就1小时,还没等到你去观测,它可能就结束了。类似这样的天气,我们的观测网是没有办法去捕捉的。正因为很难捕捉,所以很难去认识它,很难去预警,这也是世界性难题。
什么情况下会发布预警?
预警提前多久发布?
金荣花: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主要有14类,比如,台风、暴雨、强对流、冰冻、寒潮、高温、沙尘、大雾等等。不同天气的提前预警时限不同,像寒潮和高温这类系统性天气,提前7天可研判,提前2至3天可发布预警;强对流和暴雨等天气,成因复杂,研判更谨慎,一般提前1天发布预警。
预报的大风为何没“吹”到我?
天气预报不准了吗?
金荣花:有网民说“前段时间预报有15级大风,前天晚上去超市采购好物资,结果第二天风没有预报的那么大。”其实,这是非常考验我们预报员的,预报员每天都在和“准”较着劲。天气预报本身是预测科学,预报员一直在努力提高准确率。多数情况下,对于天气的研判是准确的。就像提到的大风天气,它不是没有发生,只是你所在的地区没有那么强。这一类大风天气,是一种冷空气大风,和台风不一样。台风是一个系统性的风,它会一直持续,而这种冷空气大风它是阵性的。所以,天气预报上,对于冷空气的大风,我们会强调阵风。不过,大家有这样的感觉也提醒我们,要针对不同天气,更好地向公众传达和解释信息,减少信息差。这个信息差是我们预报的难点,未来,我们会继续加大科技攻关的力度。
哪些天气预报最有挑战性?
“十四五”的“作业”完成了吗?
金荣花:暴雨、台风和强对流是我们预报挑战性最大的。
对于台风路径的预报,已经提前完成了《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中设定的目标任务。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的目标值是92%,去年评估已经达到了91%,今年有望实现目标。
强对流天气预报难度最大,是预报领域的天花板。“十三五”末,强对流提前预警时间为38分钟,去年提升到43分钟。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发展了AI数字预报员助手和AI预警的自动化系统。通过这些手段,强对流预警的预警时效也有提升。
从38分钟提升到43分钟,提升的这5分钟,很难。每一分钟的提升,对我们的观测体系、模型系统、预报员,以及上下联动的所有业务流程和支撑平台,都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气象部门将持续投入资源和精力,努力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强对流天气预报能力。
全球气候变暖是不是对天气预报带来更多挑战?
金荣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预报员面临的挑战是越来越多了。过去,在气象这个学科,总结的规律都是基于经验和认识来提炼的。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很多天气的发生,强度的极值都打破了传统的、固有的认知,每一次预报都是对自己能力的突破。我们有这么好的观测系统,再进一步深化对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的规律性认识,再加上人工智能的赋能加持,未来,我们有信心应对挑战,更好地把握天气变化,服务百姓和各行各业。
策划:储学军 车玉明
统筹:李晓云 李由
编导:于子茹 黄桂花
主持人:关心
导演:韩光
视频剪辑:陈杰
摄像:刘厦 刘庆生
导播:彭雨荷 赵祎鑫 陈琳
设计:史泽瀚
鸣谢: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